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0.序言与后记 • 4.引言3 • 7010004】
序言与总序
第四讲 引言3
三、《解深密经》的标题、主旨及结构
“深密”在梵文叫做samdhi。Samdhi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一个竹节、一个竹节,一段一段这么接下来,是故真谛译作《解节经》。求那跋陀罗译作《相续解脱经》。相续之意,正是从竹子一节一节地相续这意义来翻译,易与佛家讲心的相续、身的相续混淆,而且用“解脱”一词过于严重。
“解”即解释、解明,不能说是解脱。菩提流支译作“密意”,以示佛的密意。佛的密意等于一个竹的结,前面我们很容易通,可是到了结就难通了。所以这就等于佛所讲的密意。
密意的意思就是语言之外所含之意,没有明白地讲出来,他虽然用语言来表达,但读者却须理解言外之意。这个samdhi,真谛翻译的经就讲四个节,有一个“令入节”,就是所说的东西是不究竟的,可是为了让你入这个解脱道,因此我就这么讲,吸引你来。等于佛说有什么福报,你听见福报就相信佛教,就想学佛。佛说有福报的意思是令你进到佛道来,如此而已,这是他的密意。像这样一举例,你就晓得什么叫节。节的意思即为含有密意。唐玄奘译作《解深密经》,翻译得很好,使人明白它是解释佛的深密意。
日本现代学者高崎直道认为,所谓“深密”,有“系结X(A1A2A3…)而叫做B”这种形式的意思,由于X不表出,所以当用B来表达时,如果B含有A1A2A3等意义,便可以说B道出了X的“深密”。
在这里,B便是言说,须了解B所含有的A1A2A3等,才能理解离言的X,那便是知佛密意。《解深密经》的结集约略与《入楞伽经》同期,而《入楞伽经》亦同样被弥勒瑜伽行派视为根本经典。在此经中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,那即是佛内自证智境界无可显现,唯藉识境而成显现,所成的显现,用识境的道名言来说,便即是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。
对照高崎氏的解释,智境便即是X,识境便即是B。X不可说、不可表达、不可显现,于是即由B而成可说、可表、可显现。B说出X的“深密”,即是《解深密经》的主题思想。
唯识家强调“转识成智”,强调“转依”,其所转,实际上即由B转而成X,亦即由识境转成智境。若用弥勒瑜伽行的道名言,便可说为转舍藏识而依如来藏。
所以,研读《解深密经》,必须从“唯有识境才能表现出智境”这一观点来理解,这亦是弥勒瑜伽行派的基本立场。若将之完全比附为唯识,那恐怕便始终是识境范围内的事,此亦恐非陈那论师之本怀,亦非玄奘法师之传授。《解深密经》共有五卷八品。《序品》为全经大纲,以佛土庄严、如来功德、闻法众、菩萨众之名号,展现智识双运界。《胜义谛相品》所说即为智境,《心意识相品》所说即为识境,以其为境界,故说为“相”。然后于《一切法相品》,施设“三自性相”,此即认识识境之三层次,凡庸依名言执实,是为遍计自性(分别自性);入道者知一切法皆为缘起,是由依他自性而认知识境;初地菩萨住于相碍缘起,现证一切法、一切世间皆因应其局限(相碍)而成显现,如我们的世间依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而成显现,如是即触证真如,由圆成自性以认知识境,住入法性。
于是即由“三无自性”以说《无自性相品》。此中现代唯识今学学人对此有一误解,他们认为三自性相有三无性。但是,“三无自性”实为对“三自性相”的超越,亦即由现证“相无自性”始能超越由遍计(分别)而成的识境,由现证“生无自性”始能超越落于相依、相对缘起以认识的识境,由此现证“胜义无自性”,始能超越住于相碍缘起所认识的识境,由是超越初地而入修道。
接下来的二品:《分别瑜伽品》说实际观修的次第。瑜伽行派将观修次第定为(止、)观、止、止、观,与宁玛派所传相同。《地波罗蜜多品》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,及说佛地之机理,此即“转识成智”之次第差别。
最后,《如来成所作事品》说如来法、报、化三身。此中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,报身与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而成的识境。
本经全部内容可概括如上,此亦为读者掌握此经的重要脉络。本书写作的目的,便是通过此经的重要脉络来指出密意。本经既称为“解深密”,也就是说,根据本经之所说,就能得到佛言说以外的密意。于其密意已随文指出,此处不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