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8.一佛乘 • 7010508】
第五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八讲 一佛乘
【正文】复次,胜义生,诸声闻乘种姓有情,亦由此道此行迹故,证得无上安隐涅槃。诸独觉乘种姓有情,诸如来乘种姓有情,亦由此道此行迹故,证得无上安隐涅槃。一切声闻、独觉、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,皆同此一究竟清净,更无第二。我依此故,密意说言唯有一乘,非于一切有情界中,无有种种有情种姓,或钝根性、或中根性、或利根性有情差别。
【释义】“诸声闻乘种姓有情”,“诸独觉乘种姓有情”,“诸如来乘种姓有情”,都是这样,能够循此道来修,才能够证到安稳的涅槃。这里是说一乘。三乘的行人都要按这样来修,才能得到这样离缘起的境界。离缘起则没有杂染,惑、业、苦三种杂染果都没有。是故说“皆共此一妙清净道,皆同此一究竟清净,更无第二”。由是说唯有一乘,这就是无上大乘,亦即观修如来藏的一佛乘。不是说没有根器的分别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,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,终不能令当坐道场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,一向慈悲薄弱故,一向怖畏众苦故。由彼一向慈悲薄弱,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;由彼一向怖畏众苦,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。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,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,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。
【释义】“声闻种姓补特伽罗”,对声闻种姓人,佛虽施设种种勇猛加行,唯彼不堪受,是故“终不能令当坐道场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道场即是坛城,不能坐坛城观修而得正觉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是“下劣种姓,慈悲薄弱,怖畏众苦”,是故不敢轮回。“弃背利益诸众生事”,即是他们的观修只求自利,是故不能当坐道场得到正觉。
“一向趣寂声闻”,“一向”是指落于一边来观修。声闻趋于寂灭边,无大乘的发心救渡众生,是故称为一向。从如来藏的观点来说,声闻只求识境的寂灭,不认识智识双运,是故不成无上大乘的菩提心。
在此须指出,从“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”一句,说明释迦牟尼当年有教弟子如何观修,其观修即是“勇猛加行”,这便等于密乘修法了,至今密乘亦为修四部加行。施设加行,有如施设观修的仪轨,行者依循仪轨观修,才能于心识生起观修的行相。
【正文】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,我亦异门说为菩萨。何以故?彼既解脱烦恼障已,若蒙诸佛等觉悟时,于所知障,其心亦可当得解脱。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,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姓。
【释义】“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,我亦异门说为菩萨”。倘若声闻种姓能够回向菩提,虽然他不是菩萨,我亦叫他做菩萨。何谓回向菩提?菩提即是觉,求证本觉即是回向菩提。倘若声闻求证本觉,佛亦称之为菩萨。即是说,声闻所证的不是本觉,而是落于名言与句义的觉受,落于寂灭边的觉受。他们的名言句义是什么?是灭受想。他们以为觉受不起即是本觉、即是清净。这见地错在何处?错在他们未离名言句义,“寂灭”已经是一个名言。因此,寂灭的觉受,亦仍然是识境的觉受,与无上大乘的觉受相比,落于边际。觉受本身没有错,释迦牟尼亦有觉受。因此不是不要觉受,而是要离名言与句义而觉,这才能称为正觉。
例如修金刚波浪道,首先是修得一个觉受,然后是离所缘境来修觉受,亦即以此觉受为所缘境。于修觉受时,觉受如何便是如何,更不得加以名言与句义。例如不能于修觉受时,更说所修本尊有何种利益,一生利益想,立即落于名言句义,由是本觉即不起。
观修的人常常落在名言句义上,执著这个本尊有什么好处,那个本尊有什么好处,这样观修十万次,依然是修轮回法,充其量不过是为轮回积一点善业而已,连资粮亦不可得,因为他已经落于遍计。上面已说,持遍计见观修,无有资粮积集。
背弃众生利益则不能证觉(证菩提),若是回向菩提则不同,因为二种菩提心双运,即成自利利他,不落自利边,若为求自利、唯求寂灭,绝对不是菩提心。若自己认为是学大乘法的人,倘若不能发菩提心,不但不能称为菩萨,且比声闻还不如。因为他们连寂灭都不能证得。
释迦为引导小乘弟子趋向大乘,是故说回向菩提心的声闻亦可称为菩萨,亦即所行虽为小乘观修,但能发菩提心,就可以趋入大乘(菩萨乘)。
【正文】复次,胜义生,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毘奈耶,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,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。
【释义】法毘奈耶即是法戒,毘奈耶的梵文是vinaya,佛善说善制的法戒,是针对诸有情类而制,有情差别不同,是故法戒亦不同,释迦所善说善制的法戒包含各种有情类别,是故说为“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”,因此,不能用法戒中针对声闻的法戒来规范大乘菩萨。声闻的法戒并未注重菩提心,因此不能用此为借口来反对大乘。例如,针对声闻的法戒规定,小乘弟子不能让女人踩着他的衣影,这条法戒便不适合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了。
上面几段经文是说声闻不究竟,只有修一乘才是究竟,一乘即是无上大乘,所以此处不称作大乘。
此一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都要证入的教法,这个教法即是如来藏教法,以如来藏为果。
弥勒瑜伽行所传的教法,便是一乘的观修,以唯识为道,以如来藏为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