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3.心意识相品第三 • 1.密意 • 7010301】
第三章 心意识相品第三
第一讲 本品密意
上面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,且依后得行而见识境,现在心意识相品是说识境。因此,首先要弄清楚的是,心意识相品为什么只说心、意识。
对这一品,现代唯识宗有些人有很大的诤论,认为整品未提到第七识末那识,是故说当时还未发展到有第七识。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。若依此推论,则等于说释迦牟尼不懂第七识,直到陈那论师出现,才有第七识,陈那论师所说比释迦牟尼更加完善。这说法值得商榷之处在于:他们是用学术发展的观点来看佛学,认为在此以前,释迦牟尼所说不完整,还没有发展成熟。其后慢慢地发展,发展到圆满。如果是这样,可以说释迦牟尼的证智比后人还不如。
如此的论调,恰是前面一品所说的依我依慢。是依我来说,执持着自我,还执持着我慢来看整个佛学,认为自宗是说第七末那识,而此经却未有说,是故末那识是由唯识宗发展出来。这种说法与西方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相同,皆以发展观来看佛学,将佛学等同于科学。
若是以发展观来看,即是说释迦牟尼所知有限,要经过后来一千多年的发展,才发展到现在这么圆满。这便是以论为重,不是以经为重。认为经说得不圆满。
我们的意见是:对佛经绝无任何发展之余地,但论师的见地却可以发展,例如陈那的“自证分”可以发展为护法的“自证分”与“证自证分”。因为论师不是佛,只是学者。学者的说法当然有承继与发展,正因如此,每宗的理论才可以逐渐圆满。
至于释迦,应该这样说,释迦说法处处用密意来说,所以即使说《阿含经》,亦已贯串了如来藏思想,二转法轮说般若,亦可以说是如来藏的法异门。吕澂先生说,释迦无经不说如来藏,只是用法异门来说,否则只说五法、八识、三自性、二无我皆与佛无关。如果都与佛无关,说法便不完整,所以只能将这些法门看成是如来藏的法异门。因为只有如来藏才说到如来法身及如来法身功德。
为何有密意不说出来?因为若用语言表达,容易引起误解,是故只可意会,不可言诠。例如《解深密经》,即是处处说如来藏及如来藏的观修,但当用言说来表达密意时,便变成是如来藏的法异门。
再者,凡说密意必定与观修有关。这些密意,修法的人必须要懂,才知道如何修法。宁玛派懂得如何观修,禅宗、华严宗亦然。尤其是禅宗的观修,等于是宁玛派修习且却(khregs chod)的观修,是故宁玛派祖师公开称禅宗为大密宗,这就证明他们的确是懂得汉地的禅宗,亦懂得禅宗的观修。例如,莲花生大士的弟子努·佛智,他所写的一本论《禅定目炬》,其中一品专说汉地的禅宗。“《禅定目炬》”的意思,即是以观察禅定的目光(观点),来评定一级一级的禅定,怎么样才是究竟的禅定,作出抉择。《解深密经》正正是把佛最深的密意用法异门表达出来。
何以故?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修止观。现代唯识学人不理解这一点,批评这一品不完全、不圆满,不及唯识宗的建立完整。这是很偏的宗见。
唯识宗对心、意、识的定义是:心是第八识(阿赖耶识),意是第七识(末那识manas-vijñāna);识是前六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识)。是故共有八个识。
然而这一品却是说心与意识,是即第八识(阿赖耶识)与第六识。此意识是指六个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中的第六识,名为意识。
今时唯识宗的人不理解,阿赖耶其实与佛性相应,佛性即是佛内自证智境,亦即如来法身,于说智识双运时,他亦是本基(本始基)。当本基受障,则名阿赖耶,阿赖耶不同于阿赖耶识(1)。阿赖耶受业风吹动,才生起阿赖耶识。阿赖耶本身可以说是顽空,于中无明相显现,是故无有识境。因此可以这样说,譬如一盏灯,若是没有东西罩着它,这盏灯的光明即是佛内自证智境,亦即如来法身。若是这盏灯被罩着,灯光被遮蔽,此时的灯则名为阿赖耶,无有光明。
至于意识,则住于贪的体性,是于本始基空性中生起明相的基础。因此,只有当阿赖耶识与意识相运时,才可以说为空性中生起明相。
本经说阿赖耶识及意识,目的是说,识境中一切法都是本基空性中生起的明相,因此,说这两个识便够了,根本与第七识无关。
唯识宗以自宗的道名言,把心、意、识作为八识,认为必须通说八识,这就与如来藏思想有很大分别。因为彼此的道名言不同。更者,对于心、意识,唯识宗只把他们看成是两个识,可是大中观却可以进一步把他们看成是两个境界,阿赖耶识与智境相应(心与智境相应、心性与心法性相应),意识则完全落于识境,因此说这两个识,其实亦可以看成是智识双运,不过这里说的智,只是未显露的智。正因为凡夫是由未显露的智与识双运,所以才不能由智引导无明,由是而成不净。
心意识相品由广慧菩萨向佛请问。名为广慧而不是广智,是因为世间的智谓之慧,出世间的智谓之智,是故谓之广慧菩萨。广慧菩萨对世间广大的一切法都通达,是故由他请问佛关于心与意识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