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3.大乘止观 • 7010603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三讲 大乘止观
【正文】尔时,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菩萨何依何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当知菩萨法假安立,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、为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
【释义】奢摩他是梵文śamatha的音译,意译为止。毘钵舍那是梵文vipaśyanā的音译,意译为观。
慈氏菩萨首先问佛,大乘行人如何修止观。作如是问,是因为小乘的止观与大乘的止观不同。释迦于初转法轮时,教授小乘行人如何修止观,现在于三转法轮,大乘行人又如何修止观呢?是故慈氏菩萨问佛,于大乘止观修习中,以何为依?以何为住?
佛答曰:“当知菩萨法假安立,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、为住”。“菩萨法假安立”一句不易理解,依藏文当译作“菩萨安立法假名”,则易明了其含义。即是说,佛所教授的种种止观教法,皆为假施设,是故“安立法假名”,是假名而已,修行人不能执实字面的表义,否则作观修时,便有可能修错。例如佛说观空,其密意是说观现空,既不落空边,亦不落有边,是观现空双运。
“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、为住”。此句含义有二:一者,于大乘止观修习中,最根本的是发菩提心愿,而且不舍此菩提心愿,依于此、住于此而作观修;二者,此菩提心愿是现证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anuttara-samyak-),意即证“无上正圆正平等觉”,此为佛的觉,大乘行人依此觉而安立假名作观修。下面所说种种止观,皆为证“无上正圆正平等觉”而施假名教授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: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;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;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;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。于此四中,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?几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?几是俱所缘境事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,谓无分别影像;一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,谓有分别影像;二是俱所缘境事,谓事边际、所作成办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于了解修止观之所依所住之后,接着问佛修止观的整个大纲,亦即观修的次第。
“所缘境事”,此中“境”字为唐玄奘所添,应当译作“所缘事”。
所缘事,是行者在修习禅定时心中所起的行相。修习禅定并非心中一无所念,心念不起反而不是正常的状态,心如槁木死灰是即谓之“枯禅”,属于禅病。即使修习小乘最深的灭尽定,灭尽一切觉受,其心念实依然相续不断,只是极为微细,不主动去攀缘觉受而已。以凡心念必成为一个事,这个事,即说为心所攀缘,是即名为所缘事。佛家修禅定,称为止、观。止,是将心止息于一个特定的事相。譬如净土宗修“观想念佛”,依《观无量寿经》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来修,依次观想落日、大海、碧琉璃地等。每一种观想便即是一种止的事相,此即行者的所缘事。观,并非观想的“观”,它是观察的意思,于一所缘事中,对此事加以观察,亦并非只观察事相,主要为观察事的体性。例如净土中有六种光明,这六种光明以何为体性,如是等等,依照着经教来做,这便叫做观。
修习止观须建立一个所缘事。佛家各宗各派修止观的所缘事各有不同,密乘修习的所缘事,一般建立为本尊与坛城。例如宁玛派修止观的所缘事中,生起次第观修坛城与本尊;圆满次第观修心光明,亦即心的行相,是故到圆满次第,宁玛派修止观的所缘事等于禅宗修心。禅宗修习是建立自己心的行相作所缘境,亦即“参话头”之“参”。净土宗念佛是建立西方净土与西方三圣(阿弥陀佛、观世音、大势至菩萨)为所缘事。凡此种种,佛总括为四种所缘事,并将之与止、观、止观双运配合。
第一种,有分别影像所缘事。此为修止观之观。观即是观察,是缘一个影像作观察,此“影像”即是所缘事。当行者作观察时,其实是对所缘事作种种分别,正因为有这种种分别,才称之为观察。例如,观想一个观音菩萨作所缘事,观想出来的观音菩萨即是影像,此影像是有分别的,不能与别的本尊形象混淆。又如观想落日,要分别“红”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、“光”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、“圆”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,以至“热”是不是这太阳的体性,如是作种种观察,便即是有分别影像所缘事。作观察非有分别不可,不分别则不了知观修的抉择见或决定见是正还是邪,是对还是错,有否落于边见,或是已经得到中道。是故观一定是有分别的。
第二种,无分别影像所缘事。此为修止观之止。止是心念只止息于一个所缘的影像上,对此影像更不需起任何分别、任何观察。例如观想落日,只需观想落日红彤彤,圆扑扑,甚至可以观想它的热力,无论如何观想,落日便是落日,不对此更作分别,因为一作分别,观修的所缘事便乱套了,是故谓之无分别影像。所止的影像,亦即心的行相,除此之外,再无别的行相,是故谓之心一境性。心一境性是说心的行相与所缘事同一境性。关于心一境性,此于下面当更说。
第三种,事边际所缘事。此为修止观双运,或谓之生圆双运。何谓事边际?首先理解“事”之含义。佛家有“事”与“理”之分,“事”指识境,一切的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,亦即一切法,例如色法,即指一切具有物质成分的事物或现象。“理”指智境,此中无所谓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。因此,可以说“事”为世俗,是识境;“理”为胜义,是智境。我们作任何观修,皆从“事”来修,亦即是入识境来修,而不是从理来修,亦即不是入智境来修,因为我们还未有智觉,只能凭识觉作观察。佛是住在智境,如来法身即是智境,佛以后得智见世间,是以智觉而觉,以智观作观察。未成佛的人没有后得智,因此一切观察还是心识的运作,心识住于识境,便只能用识觉,起识观,由是所见皆为“事”,不是“理”。
事边际之“边际”,即指其自性或实相。所以在定境中能现证诸法实相,便即圆成了事边际所缘事的修习。现在说第三种所缘事的止观已见到“事”的边际,那就是,若再向前走一步,则进入“理”,是即悟入智境。由此即知,说“事边际”,即是说已经到了识境的尽头。观修之所为,就是要从识境证入智境。
第四种,所作成办所缘事。以法身为十地之圆成,登如来地,此即所作成办所缘事。在此已无须修止观,要做的事皆已办妥,此为佛地无间道。进到佛地,无间即可成佛。
修止观,首先须了知有四种所缘事。复次须知,此四种所缘事依次第分作止的所缘事,观的所缘事,止观双运的所缘事。这是因为修止观分三个层次:修止、修观、修止观双运。大致而言,相等于密乘宁玛派所修的生起法、圆满法、大圆满法。
瑜伽行将资粮道至无学道的观修,建立为四重止观。资粮道的观修是观,但由于要先止后观,所以可以说为:止、观。此中的止,并非观修的目的,所以我们姑且纪录为:(止)观。
加行道四位,前两位,即暖位与顶位,修止;后两位,即忍位与世第一位,亦修止,然而二者的所缘事有所不同,是故可以纪录为止止。
见道的所缘事,是观。于深观中,证入初地。是故可以纪录为:观。
见道菩萨的现证,名为“触证真如”,在地位上,称为初登地菩萨。
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,一共九个地位,名为修道,他们没有特别的止观。此中未别说修道的止观,盖除首三种所缘事外,修道实无余所缘事,故《解深密经》没有说一个属于修道的所缘事。至见道圆成,其后修道上之所修,即为反复观修前三所缘事之所证,以离真如相及次第证智相。关于这点,下面还将会说及。
“止观双运”是无学道(无间道),所作成办所缘事,是无间道上行人之所现证。依止观双运,即能“所作成办”,即是圆成佛道。
因此由资粮道到无学道,所修的止观过程,即是:(止)观、止止、观、止观双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