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4.现证无相 • 70106014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四讲 现证无相
【正文】世尊,除遣如是十种相时,除遣何等?从何等相而得解脱?
善男子,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,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,彼亦除遣。
善男子,当知就胜说如是空,治如是相,非不一一治一切相,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。就胜但说能生于行,由是诸行亲近缘故。此中道理当知亦尔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两个问题:除遣这十种相时,遣除的究竟是什么?把它们除遣之后,从什么相得到解脱?换言之,修行人当然要除遣诸相,然而诸相不能不见,见到诸相,实质上要除遣的是什么呢?倘若诸相都除遣了,又如何解脱呢?
佛答曰:“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,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,彼亦除遣”。即是除遣修禅定时所得到的影像相。修法的人总是觉得修止观要有一个止观的相可得,以此相当作是自己的证量。例如小乘行人修四禅八定,将心识状态慢慢地压服下来,压到不动,然后入到非想非非想定,于是觉得超越了灭尽定,心识得到调伏。其心识不能说动,亦不能说不动,觉得自己这个境界是很高的证量,由此得到一个相,这个相即是非想非非想相。以为此相离有无二边,是故得到解脱。然而他们以为得到的相,正是佛所说要除遣的相,如佛于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”。是故无一相可得,然后才能见到真实。
如何才能见到真实?见如来。如何才能见如来?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诸相非相,不落一切相,此为禅宗所修,亦是宁玛派所修,亦是萨迦派所修。与《金刚经》的说法一样,是故能除遣诸相。任何大套理论说诸相怎么合理皆是徒劳,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那就必定是一切止观所得的影像都要除遣。
或难言:既然诸相要除遣,为何还要观修?修定是一个层层超越的过程。当修定得到一个证量时,则有一个心行相生起。现在是要将此心行相除遣,所以不是否定观修,而是除遣观修所得的行相,这是一个进修的次第过程。
除遣诸相即是层层超越诸相,好似在学校读书,学习的过程即是层层超越的过程。中学超越小学,大学超越中学,硕士超越学士,博士超越硕士,套句话说:“凡有所学皆是虚妄,若见诸学非学,才是学者,才是大学者,才是大师。”书是要念的,然而小学的书念完即可除遣,进而念中学的书、大学的书,不要被先前的书所缚。
学佛亦是同样道理,不能被种种名相所缚,不落名言与句义相,一落相则落到虚妄。要通过诸相了知佛的密意,是故本经说十种相,同时施设十八个空将它们一一除遣。离所对治相,离能对治相,离真如相,离证智相,凡所有相都要除遣,这是最彻底的除遣,这即是大空、胜义空、空空。我们修无上瑜伽有很多施设,要懂得如何对治这些证智相,自己的证量亦要对治。是故菩萨建立为十地,每地菩萨都有每地的证智相,倘若永远不离这些证智相,则永远只是这一地的菩萨而已。
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?“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,彼亦除遣”。杂染相即是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。离杂染相则得到解脱,倘若落在名言与句义,则受杂染相所缚,不得解脱。然而,这解脱相亦要除遣。因为无所得才能解脱,亦即无一解脱相可得。也可以这样说,无所得相便即是解脱相。若能真实观修,对无所得相便能现证,否则,便只能这样去理解。
“当知就胜说如是空,治如是相,非不一一治一切相。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”。说由什么样的空对治什么样的相,就殊胜而言,并不是说只有这个空才能对治这个相,实在是,任一个空都可以对治任一个相,例如说十二因缘(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),对治一个无明,便能将余下十一个因缘都对治。
“就胜但说能生于行,由是诸行亲近缘故。此中道理当知亦尔”。当说无明缘行时,并不是说无明只能生行,就殊胜而言,无明就能生余十一因缘,以此为例,任一个空都可以对治一切相。正如说无明缘行,是由亲近缘而说,现在说这个空可以对治这个相,亦是由亲近缘而说。
于此亦有密意。于说瑜伽行时,若以为由十八个空来分别对治十个相,那就要做十八种不同的抉择、观修,然后得十八种不同的决定,复有十种现证。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。于十种相,任依一空性见作抉择,如是观修,得无相的决定,复能现证无相,那就能对治一切相,这才是殊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