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12.三轮教法 • 70105012】
第五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十二讲 三轮教法
【正文】尔时,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:善哉,善哉,善男子,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。复于此义善作譬喻,所谓世间毘湿缚药、杂彩画地、熟酥、虚空。胜义生,如是,如是,更无有异,如是,如是,汝应受持。
【释义】世尊称赞胜义生菩萨,用四个喻表达佛言说之密意,说得很好,应该受持。
【正文】尔时,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:
世尊初于一时,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,惟为发趣声闻乘者,以四谛相转正法轮,虽是甚奇、甚为希有,一切世间诸天人等,先无有能如法转者,而于彼时所转法轮,有上、有容,是未了义,是诸诤论安足处所。
世尊在昔第二时中,惟为发趣修大乘者,依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以隐密相转正法轮,虽更甚奇,甚为希有,而于彼时所转法轮,亦是有上、有所容受,犹未了义,是诸诤论安足处所。
世尊于今第三时中,普为发趣一切乘者,依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,第一甚奇,最为希有,于今世尊所转法轮,无上、无容,是真了义,非诸诤论安足处所。
【释义】胜义生菩萨说佛之三轮教法。初时教法佛说四谛,虽然甚为希有,天人及一切世间的人从未如此听说过。然而所说的四谛是有上,还有比它更高的;是有容,还有能够包含它在内的。因此“是未了义,是诸诤论安足处所”,还可以引起许多诤论,有诤论可以立足。印度婆罗门教与佛家辩论,对四谛提出过许多疑问,否定这个四谛。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曾写过一本论《广百论》,以反驳外道,维护四谛,这便是诤论。
第二时教法佛说般若、说空。“为发趣修大乘者,依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以隐密相转正法轮”。隐密相即是法义还没有说完,其密意未说出来,只能言说般若波罗蜜多、说空。虽然皆为言说,却是隐密的言说,是故“亦是有上、有所容受,犹未了义,是诸诤论安足处所”。在《广百论》中亦有为般若、空与外道辩论。是故那时候说般若、说空,依然有诤论之处。
第三时教法佛说如来藏思想,说了义的教法。“普为发趣一切乘者,依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”。不是为各别三乘说,而是普为一切乘说,不是以隐密相说,而是以显了相说了义。由是可以施设“佛性”、“如来藏”等名言,“所转法轮,无上、无容,是真了义”。没有比它更高的,没有其他理论可以将它涵盖。由是一乘可以涵盖三乘,所以说三乘归于一乘。
次第高的法可以涵盖次第低的法,反之则不能,譬如,相对论可以涵盖牛顿力学,牛顿力学则不能涵盖相对论。对“有上”、“有容”应如是理解。
这亦即说三转法轮所说的法可以涵盖初转、二转法轮,反之则不能。于三转法轮中,唯说如来藏的经始为了义,说瑜伽行只是说如来藏的观修。于说瑜伽行时涵盖唯识,是即涵盖于观修之内,因此不能说唯识是了义的教法。若持唯识教法否定如来藏,那便是用观修来否定见地,很不合理。这段经文已通说三乘教法的次第,无可诤论。若说二转法轮为了义,三转法轮为不了义,便与本经所说不合。现代唯识学人,因为三转法轮有说唯识,便说唯识是“无上、无容,是真了义,非诸诤论安足处所”,那是对三转法轮的自取见。
【正文】世尊,若善男子或善女人,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所说甚深了义言教,闻已信解、书写、护持、供养、流布、受诵、修习,如理思惟,以其修相发起加行,生几所福。说是语已。
【释义】随文易知,不赘。
【正文】尔时,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:胜义生,是善男子或善女人,其所生福无量无数,难可喻知,吾今为汝略说少分,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、千分不及一、百千分不及一、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。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,百分不及一,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。如是于诸不了义经,闻已信解,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,比此所说了义经教,闻已信解所集功德,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,百分不及一,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。说是语已。
【释义】“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”,邬波尼杀昙的梵文是,这是印度在数学定位上一个最大的单位。世尊以此赞叹能对佛三转法轮法理解的人。
此处为校量功德。
【正文】尔时,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于是解深密法门中,当何名此教?我当云何奉持?佛告胜义生菩萨曰:善男子,此名胜义了义之教,于此胜义了义之教,汝当奉持。说此胜义了义教时,于大会中,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;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,于诸法中得法眼净;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;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。
【释义】一般而言,当菩萨问佛如何名此教法时,照例佛会给一个教法的名字,例如名般若之类,那就是施设名言为不了义。现在佛对本经的教法未给一名,即不落在名言来说密意。然而却不能没有言说,此言说即是“此名胜义了义之教”,这即是说,《解深密经》是究竟的教法。
若学人的宗见与《解深密经》相违,那便是宗见的问题,不是本经的问题。若持宗见曲解本经,那便要反思一下,自己究竟落在前文所说的第几类人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(1) 依拙译,参《三自性判定略释》,颂31,收《四重缘起深般若》附录,华夏出版社,201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