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4.一切法相相品第四 • 7.瑜伽行要领 • 7010407】
第四章 一切法相品第四
第七讲 瑜伽行要领
【正文】如是德本,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、依他起相、圆成实相故,如实了知诸无相法、杂染相法、清净相法,如实了知无相法故,断灭一切杂染相法,断灭一切染相法故,证得一切清净相法。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,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。
【释义】此段经文是一个总结。
没有遍计即是无相,知道依他是杂染,断除一切遍计即是圆成。是故根据三自性相则了知无相法、杂染相法、清净相法。如实了知无相之法,即能断灭杂染相法;若能断灭杂染相法,即能证得清净相法。
根据这样,就说他是“诸法相善巧菩萨”,是故施设诸法相善巧的菩萨,对一切法相善巧。
如来功德的根本是成立一切法。但是,凡愚则不知道一切法是藉如来法身功德而成为有,是即不了知一切法。如何了知一切法?从三个不同的观点,亦即从三个层次。三个层次彼此互有关联。原来事物是根据依他而成,我们在根据依他而成的事物上,加上名言句义,是故变成遍计;一旦有此遍计,则变成杂染。若是断除此遍计,则认识到无相;当认识到何谓无相,则杂染相亦断除,由是得到清净相。是故菩萨所要做的,不是去掉依他,而是了知依他相上之遍计,要断除的是遍计。
由于遍计即名言与概念,是故菩萨之所为,不是在概念中修行,而是离一切名言与概念,由是则断除杂染相得到清净相,现证一切法无相。依他相上去除名言句义,我们便见到圆成。
亦可以说我们不落名言句义,则了知一切事物是适应其相碍而生起,适应其局限条件而生起。以荧光屏为喻,荧光屏的功能是平等,亦即法界功德平等。在平等的法界功德中,为什么有种种变现呢?业力是一个因素,因为种种业力不同,致使我们要有种种不同的适应,譬如,狗的适应便跟人的适应不同,是故有六道众生之显现。时空亦是一个因素,这样适应就在这个时空,那样适应就在别的时空。这两个可以说是相碍缘起中的重要因素,其他的因素便可相应而知了。
由此认知,则看到真如、看到圆成,然而真如与圆成皆落于缘起,落于智识双运界的相碍缘起。
【正文】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
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
不断杂染相法故 坏证微妙净相法
不观诸行众过失 放逸过失害众生
懈怠住法动法中 无有失坏可怜愍
【释义】吕澂先生对第二颂曾依藏译校勘,今引述如下:
众生放逸有懈怠 不能分别行过失
于诸无住无动法 极失坏故成可愍
第一颂重宣观修瑜伽行的要义,观修瑜伽行的目的是证一切法的微妙清净相。这现证的次第是,先了知无相法,然后断除杂染相法。
众生失坏无住无动法,这即是失坏一切法的微妙清净相,何以不知一切法本来无住无动?是由于“不能分别行过失”,那即是永远落在名言句义而行,由是不知无相,不能断除杂染相法。
颂文还有一个要点,微妙清净相法无住无动。何以故?
仍以荧光屏为例。如来藏境界喻为荧光屏境界,荧光屏喻为如来法身,荧光屏的功能喻为如来法身功德,荧光屏上的影像喻为如来法身上的识境随缘自显现。此自显现本来微妙,本来清净,所以不落入任何名言句义之中,亦即不能用任何名言句义来定义此识境的生起。一旦落入名言句义,即有所住,不落名言句义,即无所住,是即清净。
至于无动,那是说如来法身,一切法依如来法身而成存在或显现,但如来法身并不因之而受杂染,是即无动。
所以无住无动,即是智识双运界,识境无所住,智境无所动,那就是微妙清净法相,亦即是如来藏的境界。既然智境识境双运,识境必落于缘起(所以说是随缘自显现),因此智识双运界不离缘起。
在我们的譬喻中,可以这样理解:荧光屏不因为种种影像显现而有所变动,种种影像除荧光屏外即无所住。可是,荧光屏影像中的人,却依着影像世间的名言句义来生活、来思维(二者都是“行”),因此所见即为有相(由名言句义而成为有的相),于中即成杂染相——烦恼相、业相、生相,并以此种种相为真实,是故颂言“坏证微妙净相法”。
众生“不能分别行过失”,实在由于二取,以我为能取,以我所为所取,由此二取成立一切法实有,于中成立我为实有,同时成立我所有法为实有,是名“二取显现”。当取一切法依二取显现而成实有时,立即成立名言句义,即是对一切法的名言与概念,由是一切法便成为“名言显现”。所谓有相,即依名言显现而成。
人们常以禅宗的“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”为例来理解佛法,对这公案,应该这样理解:当落于名言句义作分别时,依山的名言、水的名言,便说“山即是山,水即是水”。当知道相依时,便可以说“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”,这时候,可以说是证入无相。然而,当认识如来藏智识双运界时,知识境一切法,实依相碍缘起而自显现,这时便可以说“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”。此即现证微妙清净相法,亦即如来藏相、智识双运界相、任运圆成相。
如上所言,皆与观修有关,所以是瑜伽行的要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