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6.心一境性 • 7010606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六讲 心一境性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。
世尊,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?
善男子,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。
世尊,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、毘钵舍那和合俱转?
善男子,若正思惟心一境性。
【释义】上来说修寂止与修胜观的基本,现在开始说如何具体修止与修观。
“齐何”意指根据什么。这即是问:菩萨根据什么来修止、菩萨根据什么来修观。
关于胜观:根据“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”来修寂止。此句可理解为“由相续起作意而作思维,思维心行相”。相续亦即心,因为心是相续的。心相续是说念头与念头的相续,每一个相续都有作意,由作意而作思维,思维心的行相。譬如观想金刚萨埵持铃杵,便起作意思维此持铃杵相,而且作意相续。
关于寂止:修止是相续地起作意而作思维,于修观时,则“思惟无间心”。“无间心”于下文再作详解。
关于“和合俱转”:即是修止观双运。如何修止与观“和合俱转”?“正思惟心一境性”。“心一境性”是修禅定非常重要的心理状态。于下文再详解何谓“心一境性”。
【正文】世尊,云何心相?
善男子,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,毘钵舍那所缘。
世尊,云何无间心?
善男子,谓缘彼影像心,奢摩他所缘。
世尊,云何心一境性?
善男子,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,唯是其识。或通达此已,复思惟如性。
【释义】下面所问,皆与心有关。
修观时,作意思维心相。“云何心相?”“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,毘钵舍那所缘。”三摩地即是修定,于修定时作观察,所观察的影像是有分别的影像,此谓之心相。定中的心相与凡夫的心相都是有分别的。然而凡夫所作的分别,只见镜影而分别镜影;修定所作的分别,是同时见镜与镜影,然后分别镜影。凡夫的分别是颠倒的分别,既不见镜,便将镜影看成是真实。修止观的心相,是正思维三摩地分别行相,既见镜,亦能决定镜影不成真实。
修止时,相续作意唯思维无间心。“云何无间心?”“缘彼影像心,奢摩他所缘。”在寂止中,缘影像的心,便说为无间心。缘一个影像,不能跳到另一个影像,是为无间心,所以无间心便即是相续,对一个所缘事相续。
修止观双运时,要正思维心一境性。心一境性是修止观双运的心理状态。“云何心一境性?”“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,唯是其识。或通达此已,复思惟如性。”“唯是其识”一句,依藏文当译作“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是唯识”。“或通达此已”之“或”字为唐玄奘所加,当译作“通达此已”。所以整句经文当译作:“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是唯识,通达此已,复思惟如性。”即是说通达修定所缘的境、所缘的影像是唯识变现,不仅通达其是唯识,还要思维其如性。先通达唯识,然后通达其如性,这是一个过程。二者皆通达,则谓之心一境性。
何谓如性?如性即是,如事物的本然而见其性,亦即是见其自性即是本性。或有人难问:不是说诸法空性吗?为何说是如性?答曰:说诸法空性是为了说明一切法的自性不真实,是故说它是空性。然而于观修中,倘若将一切所见都说成空,只不过是推理而已,而且受空的概念所缚。当看见灯,则寂止于灯,不必分析灯有什么性,有什么功能,如何不真实,如何空。只需见其有如镜影,那就够了。因为这是修寂止,不是修胜观,所以不必作观察。
譬如修度母,若说二十一个度母皆为空性,则不是见其如性。度母是唯识变现,由其变现可以建立影像的功能,是故度母可以作事业。但二十一度母的影像,必须见为如性,倘若强调为空性,而不知以其自性即是本性故说为空,那就很难建立度母的功能。建立为如性则不然,度母所作的事业亦是镜影,其自性亦为镜性,由镜性的度母作镜性的事业,这才是心一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