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2.胜义谛相品第二 • 5.一切法无二之四 • 7010205】
第二章 胜义谛相品第二
第五讲 一切法无二之四<执识与执言>
【正文】如是,若有众生是愚夫类,是异生类,未得诸圣出世间慧,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;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实有有为、无为;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著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。彼于后时,应更观察。
【释义】此指凡夫执著于识,执著于名言句义,即使是执著智者所施设的名言,但若由名言分别有为无为为实有,此即如执著圆成性为实有,那便须于后时应更观察,亦即观察他们之所执如理不如理。
认为圆成性真实的人,不知所谓“圆成”,实在亦依识境而建立,识境中一切法任运圆成,这是甚深密的缘起。若依识境而建立,便非究竟,所以,瑜伽行还要建立一个“胜义无自性”来超越“圆成性”。当这样来理解时,便即是对肯定圆成性“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”的后时观察。
【正文】若有众生非愚夫类,已见圣谛,已得诸圣出世间慧,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;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无实有为、无为。然有分别所起行相,犹如幻事迷惑觉慧,于中发起为无为想,或为无为差别之想。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著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。
如是,善男子,彼诸圣者于此事中,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谓之有为,谓之无为。
【释义】有众生已经得到出世间的圣智,了知离言的法性,他亦决定无真实的有为,亦无真实的无为。了知法性即是智境,不了知法性即是识境。然而,因为有“分别所起行相”(依藏译应为“分别所起行蕴之相”),亦即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中的行蕴相,所以便依然“随起言说”,对这些言说便不须再作观察。此如佛用言说来说法、用言说来表达密意,对这些言说便不须观察。
结合上来对有为无为的认知,此处说对离言法性的认知,都提出后时须作观察、不须观察,那是为修瑜伽行的人作指示。行者修止观,于修观时,即是观察,对何者须观察,何者不须观察,行人必须认识,否则便不能称为胜观,亦不能说为如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