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10.寂静与如来藏功德 • 70105010】
第五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十讲 寂静与如来藏功德
【正文】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
一切诸法皆无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
诸法自性恒涅槃 谁有智言无密意
相生胜义无自性 如是我皆已显示
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坏正道不能往
依诸净道清净者 惟依此一无第二
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
众生界中无量生 惟度一身趣寂灭
大悲勇猛证涅槃 不舍众生甚难得
微妙难思无漏界 于中解脱等无差
一切义成离惑苦 二种异说谓常乐
【释义】“一切诸法皆无性,无生无灭本来寂”。何谓寂静?去掉我们加于一切法的名言与句义(概念)即是寂静。一加名言与句义则不静、则纷乱、则颠倒、则虚妄。
“诸法自性恒涅槃”。诸法自性本来是恒常涅槃的,然而为什么不能涅槃?涅槃是智境,智境不显现,只能随缘显现为识境,住于识境则不识诸法自性为涅槃境(不知诸法自性亦是本性),若证入如来藏,则知诸法自性恒常涅槃,亦即恒常离识境的名言句义。
“谁有智言无密意”。此句未翻译全,依藏译整句是“岂有智者无密意而能说”。意指,岂有智者说出来的言说非根据密意而说。亦即谓智者是根据佛的密意而说,非根据名言句义而说。
下来第二颂,“相生胜义无自性,如是我皆已显示”。即是三个无自性性:相无自性性、生无自性性、胜义无自性性。由说三无自性性,显示佛的密意:一切诸法自性涅槃。
由上已知“一切诸法自性涅槃”即是智识双运境,一切诸法是识境,自性涅槃是智境。一切诸法依于智境而成显现,喻为荧光屏影像依于荧光屏而成显现,是故识境与智境恒时双运。
下言:“若不知佛此密意,失坏正道不能往”。这就是强调悟入“一切诸法自性涅槃”的重要,于此须知,认识自性涅槃不能依宗义随便作解,一定要依佛的密意来信解,假如说一切诸法自性空,涅槃亦自性空,所以一切诸法自性涅槃,那便是诽谤佛的密意,因为一切诸法的境界其实不能与涅槃的境界相等,是故不能用空来说一切诸法自性涅槃。佛的密意是离名言句义来悟入自性涅槃。空,亦是名言句义,是故不能悟入。这一点在读本经时须加信解,否则便失坏正道、不能往正道。
第三颂:“依诸净道清净者,惟依此一无第二,故于其中立一乘,非有情性无差别。”佛是说,佛立一乘并非不依根器差别而立,只是因为唯此一乘为清净道,更无第二乘可立。所谓清净,即是指一切诸法无生无灭、本来寂净,唯此一乘才能悟知。此前已说,无生无灭是由观修相续的生灭同时而现证,本来寂净是由抉择四重缘起,观修生圆双运,从而得离名言句义,由是即可悟入自性涅槃。这便亦是弥勒瑜伽行所说的转依。转依依四正加行观修,复依离相四加行观修,由是转舍识境而依智境,于依智境时,同时悟入智识双运,这便是由三无自性往清净道。
至第四颂:“众生界中无量生,惟度一身趣寂灭,大悲勇猛证涅槃,不舍众生甚难得。”此是说佛与菩萨的大悲。众生界实超越时空而说,于了义经中,如《维摩》、如文殊师利诸经皆多超越时空而说众生界,众生界虽无量,但都由身趣寂灭而证涅槃,是即由无分别而证涅槃,所以说为“惟度一身趣寂灭”。身的寂灭,是识境而成寂灭,佛与菩萨既趣寂灭,同时现证涅槃,不舍众生,是为大悲;这里说的勇猛,即是“楞严”(Suramgama),亦即由勇猛才能离识境的名言句义,由识境经非识境而入智境,非识境的观修即是楞严。
最后一颂:“微妙难思无漏界,于中解脱等无差,一切义成离惑苦,二种异说谓常乐。”无漏界微妙难思,非用心识可以思量言说,此即说智境,解脱而住于智识双运境中,实无分别而住,故说为“等无差”,此即谓平等性自解脱。亦即无分别、无所得而于无漏界中解脱。这两句颂文强调平等性,非现证大平等性不得涅槃。
对于平等性常多误解,将世俗的平等当作是平等性,实不知此为佛内自证智境界,佛证大平等性,离有为无为、离轮回涅槃、离佛与众生而证,此即由智识双运而证。由证大平等性才能如实见一切诸法实相,这个境界非语言、思维可以表达,亦不能用识境的理论来作诠释。近代学人知道一点西洋哲学,便用佛法来比附,一旦觉得所知的佛法能与西洋哲学的认识论、现象学相通,便沾沾自喜,以为自己所知的佛法殊胜,由是持一己之所知来诽拨他宗,认为他宗之说不合西洋哲学,这实在是井蛙之见,佛说不可思议,即亦不落一切西洋哲学可思议的境界,是则焉能由西洋哲学来评价佛学呢?倘若一己之所知即西洋哲学之所言,那就是识境中事,必与佛不可思议的深密意相违,倘若深密意可以思议,佛早已用语言来表达,无须用不了义的语言来说深密,又更告诫我们不依语言,唯依密意。所以当我们看见这些学人说西洋哲学而自喜时,便觉得可悲,他们落于经中第五类人的层次,还到处讲经说法,比第四类人讲经还不如,是真末法时代之所为,离法灭尽不远。
“一切义成离惑苦”。佛是一切义成,义的梵文是artha,有义、境两个意思。一切artha成就,即是住在佛的境界,懂得一切法的义。义是智,境是识。识境中所有的境界,以及智境中所有义,我们都能现证才能说是一切义成。
在智境中能够认识我们的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这个世界,这是一个世间。《十地经》说,初地菩萨能够认识一百个世间,即是说一百个与我们时空不同的世间。天台宗的经典《金光明经》,说擂大法鼓,法鼓呈现金光明,金光明中显现种种不同的世间,这些世间与我们的世间不同,与我们的结构、相续亦不同,初地菩萨即能够认识一百个这样的世间。如是即为义成,若一切义成,则能尽离惑、尽离苦。
“二种异说谓常乐”。此句参考藏译,当译作“非说二种乐或常”。这句颂文的意思,不是以乐或常为二种。乐与常,都是如来藏的功德。如来藏功德说有四种:常、乐、我、净,在言说上虽说为四,但其实是一,所以乐与常,亦非二种,都是如来法身的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