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6.修道障碍 • 70106016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六讲 修道障碍
【正文】世尊,如佛所说五种系中,几是奢摩他障?几是毘钵舍那障?几是俱障?
善男子,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;于诸圣教不得随欲,是毘钵舍那障;乐相杂住,于少喜足,当知俱障。由第一故不能造修,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。
【释义】现在是说修道上的种种障碍。慈氏菩萨问佛,修止与观各有哪些障碍。佛答有五种系是修止观的障碍。何谓五种系?系即是束缚,亦是障碍。顾恋身、顾恋财、于诸圣教不得随欲、乐相杂住、于少喜足,此为修止观的五种束缚。
“顾恋身财”是止的障。凡有顾恋,即使能止,亦不能寂。
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”是观的障。不通达一切圣教,只知别法言说,则不能通盘作观。
“乐相杂住,于少喜足”二者是止与观的俱障。修止观时,住于所欣欲的所缘境而不能离;或于所缘境中稍得证量,便生喜足,是即既不能寂止,亦不能由观察而得决定见。
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”,“第一”是指顾恋身财。顾恋身财则不成修习;“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”,“第二”是指于诸圣教不得随欲。不得随欲则障碍修观,“所修加行不到究竟”。我们修的法都是加行法,正行只是直指教授。因为所修加行不到究竟,则不能以智识双运作决定见而层层超越。
此段经文是说,修止观要离这五种系,才能修到“总摄空相”。
【正文】世尊,于五盖中,几是奢摩他障?几是毘钵舍那障?几是俱障?
善男子,掉举、恶作是奢摩他障;惛沉、睡眠、疑是毘钵舍那障;贪欲、瞋恚当知俱障。
【释义】何谓盖?盖是烦恼的别名,因为烦恼能覆盖行者心性,使之不生善法,故谓之盖。
掉举、恶作是止的障。掉举即是胡思乱想,心不定。恶作是恶的作意,譬如观修时,要求一定要见光,一定要见种子字,一定要见金刚萨埵的眉毛,此谓之恶作。
惛沉、睡眠、疑是观的障。惛沉即是思想模糊;睡眠即是欲入睡;疑是怀疑自己的观察,不敢作抉择与决定,是故整个观察则不能现证。
“贪欲、瞋恚”是止与观的障。
【正文】世尊,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?
善男子,乃至所有惛沉、睡眠,正善除遣,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。
世尊,齐何名得毘钵舍那道圆满清净?
善男子,乃至所有掉举、恶作,正善除遣,齐是名得毘钵舍那道圆满清净。
【释义】弥勒问佛:根据什么,可以名为得寂止道圆满清净;根据什么,可以名为得胜观道圆满清净。佛之所答,即言能除止观障,即是圆满清净。
【正文】世尊,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毘钵舍那现在前时,应知几种心散动法?
善男子,应知五种:一者作意散动,二者外心散动,三者内心散动,四者相散动,五者粗重散动。
善男子,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,堕在声闻、独觉相应诸作意中,当知是名作意散动。
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,所有寻思随烦恼中,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,当知是名外心散动。
若由惛沉及以睡眠,或由沉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,或由随一三摩钵底,诸随烦恼之所染污,当知是名内心散动。
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,作意思惟,名相散动。
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,由粗重身计我起慢,当知是名粗重散动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,诸菩萨在修止观现前的时候,“应知几种心散动法”?即是心有几多种散动。佛答曰有五种:“作意散动”,“外心散动”,“内心散动”,“相散动”,“粗重散动”。
何谓“作意散动”?
所谓作意,指作意于小乘或大乘。若依小乘观修时,作意于大乘法;或于大乘观修时,作意于小乘法,都名散动。
何谓“外心散动”?
修止观时,有五妙欲,即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由是而起觉受,若觉受落于寻伺分别,即成杂乱相,如是即是“外心散动”。
何谓“内心散动”?
于此佛说二相:一者,由惛沉、睡眠,或于等至(三摩钵底,samāpatti)中沉没、爱味;二者,任一等至境界受随烦恼染污,此即如于境界中生起我慢、我爱等想。
何谓“相散动”?
对所缘境作意思维,如观本尊,连衣饰的花纹都作意思维,那便可能因过分注意细节,反而失去所缘境的总相。这种散动,由外境而生。
何谓“粗重散动”?
粗重即是心理负担。此如于修止观时,除了所缘境,还觉得应该有一个自身存在,由是就成为身粗重,且起我慢。这种散动,由内心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