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3.心意识相品第三 • 6.佛智阿陀那 • 7010306】
第三章 心意识相品第三
第六讲 佛智阿陀那
【正文】广慧,如是菩萨虽由“法住智”为依止、为建立故,于心意识秘密善巧,然诸如来不齐于此,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。广慧,若诸菩萨于内各别,如实不见阿陀那、不见阿陀那识;不见阿赖耶、不见阿赖耶识;不见积集、不见心;不见眼色及眼识、不见耳声及耳识、不见鼻香及鼻识、不见舌味及舌识、不见身触及身识、不见意法及意识,是名胜义善巧菩萨,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。广慧,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,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。
【释义】此段第一句须解读如下:
“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、为建立,如实善知心意识深密之法”。
何谓法住智?即是佛智,亦可以说是佛性,即是如来藏。一切众生,都是住在佛内自证智境界上的随缘自显现,所以说,由法住性为依止为建立,称为法住,是说此法常住。
菩萨虽然依止法住智为基础,但所悟入的,只是识境,只是对心意识秘密善巧。所以,便不能称为“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”。必须不见阿陀那、不见阿陀那识,如是等等,才能称为“胜义善巧菩萨”,如来才“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”。如上面所说,心意识双运,相应于智识双运,是故须住于智识双运的境界,才能不见阿陀那、阿陀那识等。所谓不见,即不依此而住入识境的名言句义,而见其实相。所以这一段经文,其密意即为,须住入智识双运的如来藏境界。
【正文】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
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
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
【释义】若以藏文的翻译,此颂是八句,且第一个颂的次序亦不同。全颂如下:
阿陀那识甚深细 我于凡愚不开演
一切种子如瀑流 恐彼分别执为我
如是种种阿陀那 是即能生彼诸法
由是我说水镜喻 更不为彼愚人说
先说首四句颂:
“阿陀那识甚深细”,是故对凡愚不说。所以不说,是因为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,担心凡愚执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的现象为自我。
倘若按唐玄奘的翻译:“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。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”,那便是执“阿陀那识”为我,与藏译有次序上的差别,意思便完全不同。依藏译,是担心凡愚执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这种现象为我,玄奘译是担心凡愚执“阿陀那识”为我,汉土唯识宗即是如此解释。
依藏译,执以为我的是什么?是由生命力转起的现象,此现象喻为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。
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,我们可以理解为新陈代谢。有生命力则有新陈代谢,犹如瀑布一样,一波一波、一浪一浪。是故我们就把这个新陈代谢的身,亦即身的相续,当成是自我。新陈代谢就是我们身的相续,念念是我们心的相续。佛担心的是凡愚以这个新陈代谢的身当成是相续,执以为我。
次说后四句颂(唐玄奘没有这四句颂):
“如是种种阿陀那,是即能生彼诸法”。阿陀那不仅是人的生命力,而且是周遍一切界的生机。一根草、一块石头、一粒沙都有它的生命力,都有它的生机,亦都有它的阿陀那。是故这里所说的阿陀那不能理解为阿陀那识。
唯识宗认为阿陀那识即等于阿赖耶识。倘若如此,为什么要给多一个名字给它?显然是有不同的意思,才会给一个不同的名字作区别。因为阿赖耶识,不说阿赖耶识有生命力,只说它是含藏种子,我们说阿陀那是生命力,这个名词一施设出来,则不会与阿赖耶混淆。
“种种阿陀那”,此句分明指出不仅人才有生机,法界各种具有不同的生机。其实生机是一,但是我们亦可看作是种种生机,譬如:山、水、沙、石的生机;昆虫、鱼以至人的生机等。
“是即能生于诸法”,有阿陀那,方能生起诸法,没有生机则没有诸法生起。但是不要把它当作是自我,是故佛说水、镜喻。水起种种波浪,镜起种种影像,然而不是波浪的自我,亦不是影像的自我。镜生起影像,亦不能说此镜即是自我、此镜的功能即是自我。可是这很难理解,是故“不为愚人说”阿陀那。现在佛是对菩萨说法,所以说阿陀那,因为他所说的法是甚深秘密的如来藏,故非说此密意不可。
由此颂说明,整个心意识品说的是智识双运界。依瀑布,智境喻为水,亦喻为镜面,智境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。种种识境等于种种水波,亦等于种种镜影,无数的影像都可以呈现于一面镜中。因此,这就是阿陀那,因为有生机,才能够生起这些现象,最根本是阿陀那。是故阿陀那即等于如来法身功德,是智境的功能。有智境功能,则能够生起种种识境,生起种种法。
所以说《心意识相品》是建立智识双运界的一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