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4.胜义无自性性 • 7010504】
第一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四讲 胜义无自性性
【正文】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?谓诸法依他起相。何以故?此由依他缘力故有,非自然有,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诸法是依他而起,依缘起的作用而生起一个法,生起一个相。如经中所言,将一个琉璃染成绿色,是故像翡翠;染成红颜色,是故像琥珀。此相是依染色而成,亦即是依他而成,非自然如此,非其自相,故说一切依他的相,皆生无自性性。
上面说遍计自性相是相无自性性,因其依名言概念;依他自性相是生无自性性,因其依缘起而生,非是自生。
【正文】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?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,说名无自性性,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此段译文语意稍觉含混,不易解读,若依藏译,则可稍作改动如下:
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?谓缘生诸法,以其无“生自性”故,说名无自性性。由是(缘生诸法)可说为无“胜义自性”,故即无(胜义)自性。
此处说胜义无自性性,然而为了说这个“胜义无自性”的性,便须先说何谓胜义自性。本段经文,说缘生诸法无生自性,因此,可以说名为无自性性,亦可以说为无胜义自性,由是即可说一切缘生法无自性。
【正文】何以故?于诸法中,若是清净所缘境界,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。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,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这句经文真的不能解读,既然“清净所缘境界”名为“胜义无自性性”,何以“非是清净所缘境界”,“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”呢?
在这里,奘译有所混淆,若比对藏译,这句经文可改译如下:
于诸法中,若是清净所缘(境界),我显示彼为胜义(自性),而依他相非是清净所缘(境界),是故说为无胜义自性性。
一切法中,若是清净所缘境,即有胜义自性性,所谓清净所缘境,即非识境之所缘,实即指如来藏智识双运界,为智识双运之所缘,如佛以后得智见世间。依他起相为相依、相对缘生,是故即非是清净所缘,由是即无胜义自性性。
本段经文,明说依他相非是清净所缘境,但唯识宗则说有清净依他。依经文,依他自性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,所以,除了上文所说之“生无自性性”外,还可以说它无“胜义自性”。在这里要注意的是,不是说依他自性相为“胜义无自性”,而是说无“胜义自性”,二者有所区别。玄奘译则将二者混淆。
下面即说胜义无自性性。其说,即以无自性性为胜义而说。
【正文】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“法无我性”名为“胜义”,亦得名为“无自性性”,是一切法胜义谛故,无自性性之所显故。由此因缘,名为“胜义无自性性”。
【释义】此段经文,倘若比对藏译,则可稍作改动:
复有诸法圆成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之“法无我性”,可名为“无自性性”,是为胜义。胜义即由一切法自性之无有所显故。由此因缘,名为“胜义无自性性”。
圆成性可称之为胜义无自性性,上面已说法无我为胜义,亦为无自性性。由圆成性即知一切法无我,所以对圆成自性性,便可以名为胜义无自性性。
说圆成相可名为胜义无自性性,并非说圆成相俱有胜义无自性性,而是说不许圆成自性为实有,这样的圆成自性才能说为胜义无自性性。亦即是说,当观察为圆成相时,若以为这圆成相是依圆成自性而成立为有,那并不是究竟,因为识境中的一切法圆成,只是识境中的真实,在智识双运界中,依然是影像、依然是镜影,只不过这影像或镜影,能依相碍缘起,任运圆成。对圆成相,我们可以定义它为胜义无自性的相,但对圆成自性性,则不能说他胜义无自性,因为落于识境的圆成,不能说为胜义,但在智识双运界中,见识境相为圆成,却可以说这个相为胜义,因为这个圆成,是由智识双运而见,非唯落于识境而见。此义甚为深密。
再明白一点来说:由智识双运而见,一切诸法圆成,是依相碍缘起而任运,所以这是胜义相,亦即实相。但是,圆成这个自性,却不能说为胜义,它落于缘起,而且落于识境。如果认为,既然是圆成自性相,便当然与圆成自性性同等,那便是不解密意。
再举例来说明。在这世间,人成为人,是由任运而成,亦即是适应一切对成为人的相碍而成,是为任运圆成,这任运圆成当然不能说为胜义。可是,这任运圆成相却可以说是胜义,亦即能洞察人由任运圆成而成人相,而非由遍计、相依、相对而成人相,由这见人相的观察而成立人,便可以说,任运圆成的人相是胜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