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4.一切法相相品第四 • 3.平等真如 • 7010403】
第四章 一切法相品第四
第三讲 平等真如
【正文】云何诸法依他起相?谓一切法缘生自性,则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谓无明缘行,乃至招集纯大苦蕴。
【释义】依他相是怎么样呢?“谓一切法缘生自性”。缘生自性即是说缘起,中观宗所说之缘起,于瑜伽行派则名之为依他。但以四重缘起而言,此“依他”仅为相依缘起,以及相对缘起,不包括相碍缘起,唯相依与相对缘起谓之依他。
为何不包括相碍缘起?倘若包括相碍缘起,即等于是圆成,相碍缘起所成立的,即是成立圆成性。
“谓无明缘行,乃至招集纯大苦蕴”。此即谓依释迦所说之十二因缘等,有生灭、断常等现象之杂染法,由相依而成立为有,此如无明与行相依等。
【正文】云何诸法圆成实相?谓一切法平等真如。
【释义】“谓一切法平等真如”,依藏文应译作“谓一切法之如性”。何谓如性?亦即《入楞伽经》所言“唯心所自见”。一切法是怎么样,它就是怎么样,于见时,再不加以名言及句义以作增上。因为名言、句义无非都是虚妄分别,离虚妄分别,才见到“一切法如性”。对如性应该这样理解,能理解便够了,无须要再加名言句义来说自己的理解。此如性即是最深密的缘起,名为相碍缘起。
相碍缘起有外、内、密、密密四重相碍,其中最重要的是密密相碍,这一重相碍是说时空的相碍,于佛经中称之为“时方”。若是说般若的经,一般名为十方三时;若是说如来藏的经,一般名为十方四时;于密续中,亦即无上瑜伽的续,则不说十方四时,它只说四时与不定方,意指与我们不同的时空。我们是三时,它说四时。此第四时亦名为秘密时,亦即与我们元次不同的时间。不定方亦是与我们元次不同的空间。于四重相碍中,一切法之成立皆须适应这四重相碍。
以外相碍而言,色就是色,声就是声。为什么我们听见这个是声,看见那个是色?此即是相碍,是我们的局限。不同的生命形态,有着不同的相碍。以小狗为例,我们看见的颜色,它则看不见。然而我们听不见的声音,它却听得见。对小狗来说,它的相碍与我们不同。一切生命形态在自然环境里面,对外境的认识都有相碍,我们只能适应我们的相碍始可生存。倘若我们像小狗一样,听见的声音这么多;或者打雷,我们不觉得太大声,但对小狗而言已经令它害怕以至于躲起来。那么我们在这个自然界,对我们来说则不适应了。因此,不要以为听见声音多就是好。若是听的声音范围太广,你晚上睡觉都睡不着,连虫鸣的声音都觉得很大声。若是这样的话,声音的范围广了,我们整个生理则要改变来适应它。故说小狗的生理不同于人的生理。这即是外的相碍。
以内相碍而言,我们的耳朵只能听到声音,不能看见颜色;眼睛只能看见颜色,不能听到声音。我们身体一切的觉受即是适应这个相碍,然后始有我们这个觉受,我们的觉受刚好是适应这个自然环境的。若是天气长期寒冷,我们整个身体的机能都会发生变化,脂肪要多、皮层要厚、皮肤要粗糙,始能适应严寒的气候。然而于南方生活的人,较之北方人脂肪少一些、皮肤细嫩一些,这些都是内相碍的适应。
以密相碍而言,意指我们的心性。心性是多,法性是一。然而心性实为法性,皆因心性受到障碍,作出诸多分别,是故我们心的行相是多。此一与多之相对,我们亦须适应。心性必定是多,然后始能生活。倘若我们心的行相不是变化而且相续,则难以在这个识境中生存。
以人为例,作此种种观察,即知我们须适应各种相碍与局限。当我们能够适应它,则称之为任运。须知“任运”非谓任意运作,而是谓随顺诸法自然运作。其所随顺,即随顺其所受之相碍。以此故说圆成自性相,即是相碍缘起有。
因为任运而成立我们,我们即是圆成。其中最重要的是密密相碍,此如我们对时空的适应。是故我们生出来一定是立体的,不可能是二元次与四元次,必定是三元次。然而无论如何相碍,我们都是于智境上显现出来,是故平等。因为一切法都是在智境中随缘自显现任运圆成,是故一切法平等。唐玄奘于经中将“如性”翻作“平等真如”,亦有其道理。
【正文】于此真如,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,如理作意,无倒思惟为因缘故,乃能通达。
【释义】对这真如,须勇猛精进、如理作意、无倒思惟才能通达。可见要通达圆成性实在甚难,所以现代有些学人便生误解,他们不将圆成性当成是缘生,因此说他是胜义,这样,就不能理解如来藏与缘起的关系。倘若我们承认圆成亦是缘起,且是相碍缘起,则此句很容易理解,因为相碍缘起深密,所以才需勇猛精进、如理作意、无倒思惟。
有些唯识宗学人强调自宗与瑜伽行派不同,正因为这些差别。其实这是很大的差别。如果不把圆成看作是识境,因而将圆成看作是胜义,看作是无为法,则根本不可能理解如来藏,不知道如来藏是智识双运的境界,亦即是佛内自证智,根本智与后得智双运的境界。
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的学者并未否定如来藏,然而如今有些唯识学人却反对如来藏,因此对经中所说之真如未能正解。经中这句话亦可以说真如不离缘起。真如可喻之为荧光屏中人相,如果他的心识能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,所见便唯是影像相;与此同时,他知道荧光屏中一切影像唯是缘起。倘若如是理解,则知为何圆成性亦是缘起。此即为《解深密经》之密意,是故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倘若以为从荧光屏外面来看荧光屏影像,所见者即是真如相,那么便已离缘起,这就错了。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真如相即是相碍缘起相。心识跳出荧光屏来看荧光屏世界,正是认识到影像是如何根据缘起而生起。其中最重要的是,影像应该根据荧光屏的功能始能生起,所以荧光屏的功能就是因缘,如何能说它是脱离缘起呢?
“如”是佛见识境相时之所见。智境没有相,以佛之智来看识境,识境所显现之相即可说之为“如”。因为强调其为真,故名为“真如”。
【正文】于此通达,渐渐修习,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。
【释义】如此通达,然后慢慢地一步一步观修,一直修到“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”,始为成佛。非谓见到真如则能成佛。是故瑜伽行派说,初地菩萨是触证真如,是即见到真如。初地菩萨已经跳离荧光屏,来看荧光屏的世界,然后次第观修,直至圆满成佛。于此须这样理解圆成性的相。下面对此三自性的相,还有很详细的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