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1.序品第一 • 3.闻法众 • 7010103】
第一章 序品第一
第三讲 闻法众
【正文】如来所都,诸大菩萨众所云集,无量天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茶、紧捺洛、牟呼洛伽、人非人等常所翼从,广大法味喜乐所持,作诸众生一切义利,灭诸烦恼灾横缠垢,远离众魔。
【释义】闻法者皆为如来所都之大众。“所都”为唐代到宋代用语。遗留至今,说“都是”,一切都包括在里面称为“都”。“都”就是总的意思、总摄的意思。
“如来所都”是即如来所总摄的部众。由此可知,于说本经时,如来已经有分部的建立,例如如来部、金刚部、莲花部等。正因为有分部,所以才相对说为无分部的“如来所都”。本经所说,是大总义,若分部而说,则是别义。是故经言:“如来所都”,即显示本经说大总义,即究竟义,是即密意。
这些菩萨听经,听经是“现作众生一切义利,蠲除一切烦恼缠垢”。讲经之功德可成就我们的利,祛除我们的害。把我们的垢障祛除,则成就我们的义利。义利的意思就是我们懂得佛经所讲的境界。
梵本中“境界”一词为artha,artha有两个含义:一为境;一为义。境与义其实相通。例如,心中生起一个行相,既是行相便自然是境,然而此境亦必同时有义,而且境与义不可分离,所以心的行相,既是境相,亦是义相。我们想起一个人,便以此人的境相为心行相,行相中亦同是具有此人之义。
我们闻法,懂得佛经的义理,于是便得到一个心理境界,因此闻法之所得,可以称之为义,又可以称之为境。
【正文】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,
【释义】此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,却翻译得很难解。此说超过“如来庄严”的庄严,依什么处所而成显现。
看瑜伽行的经典,一定要重视它讲庄严。弥勒菩萨有一本论《现观庄严论》,以庄严为名。无著论师有一本论《大乘经庄严论》,亦以庄严为名。从这两本论你就晓得,瑜伽行派很重视“庄严”二字。
拙作《心经释颂》中有两句:“修为现观诸庄严,证则究竟无分别。”这是按瑜伽行中观来说的,是当时我闭关修止观的境界,于关中写此《心经释颂》。坛城本尊等等一切境界都是法界的庄严,是智境上呈现出来的识境。智识双运界中的识境即可称为庄严,我们观修便是依种种庄严而修。所以这里说“过诸庄严如来庄严”,便是说如来藏的境界,是如来法身上显现的一切庄严,亦即是如来法身上显现出来的一切识境。周遍一切的世界,所以是广大无边的世界。在这样的一个广大无边法界中的一个识境世界来讲经。不只三千大千世界,故于此处即不说三千大千世界。
那么,这里的众生则不只是我们这个世间,不只我们所晓得的六道,还包括我们不认知的一切其他世间、其他时空的众生。所以,这是把如此广大的识境,当成是瑜伽行中观行人所应观修的境界。此点极为重要,亦为观修如来藏所需的抉择见,是亦显示密意。
这就与唯识不同了,远远超越唯识。唯识只是我们心识所能到的境界,我们想到什么地方,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便只有多大。而瑜伽行所观的境界则远远超越我们心识的境界,因此我们也把这超越我们心识的境界,叫做非识境。这非识境其实亦是识境,只不过不是我们的识境。
这样说来,如来智境上所显现的识境,就包含两个境界:一个我们称之为识境;一个我们称之为非识境。
【正文】大念慧行以为游路,大止妙观以为所乘,大空、无相、无愿解脱为所入门。
【释义】这主要是讲三解脱门:大空、无相、无愿,要由哪条路来走,才到这个解脱门?这条路是大念慧行。在这条路上乘坐什么交通工具?交通工具是大止妙观,即是修止观。修止观就是瑜伽行。我们以大念慧行为路,修止观为乘,如此始能入三解脱门。
要注意它不是“空解脱门”,是“大空”,超越了小中观所讲的“无自性空”。超越它了,所以叫大空。这个大空即是“现空”。不光是空,还是现空,是现空双运。亦可以说是“明空”,明空双运。由现空、明空,即可显示一切法自性即是本性。
空是代表智境,现是代表识境。藉如来之现分,识境始能生起,因此我们把现分看成是如来内自证智境的功德(功能),即是生机。所以现空等于识与智。智识双运则为现空。证到现空,才叫做大空。
此外便是“明分”,识境生起能被了别,这“了别”即称为“明”。所以“明分”指的同样是如来法身功德(即如来内自证智功德),只是这是从相来讲,一切识境都显现为能被了别,识境才可以成立,如是明空双运,亦即大空。
讲现空、明空,汉传的华严宗,藏传的宁玛派、萨迦派、噶举派大中观,汉传教外别传的禅宗,其实都是讲现空、明空。禅宗以“家常日用”来讲“现”。它讲“家常日用”就等于讲现分、明分,因为我们生活所在的识境,即是现空、明空的境界,若光说空,反而不是“家常日用”。
所有属于大中观系列的宗派其实都讲现空为空,不是光讲一个空。小中观则不然,讲空、讲空性。空是不了义,空只是施设名言,在《般若经》中,释迦已明言,空是假施设。
由此我们就可以预期这本经会讲什么。就是讲大念慧行与止观,讲大空、无相、无愿三解脱门,此亦即菩萨行。下面在第七品中,即宣说菩萨行的密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