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9.了义不了义 • 7010509】
第五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九讲 了义与不了义
【正文】善男子,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,由深密意,于所宣说不了义经,以隐密相说诸法要,谓“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
【释义】现在说到了义与不了义。释迦牟尼说法,有很多教法。当他涅槃之时,说四依:依法不依人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义不依语,依智不依识。其中的“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,皆因释迦牟尼所说常有不了义语。初转法轮及二转法轮所说皆不了义,三转法轮亦有不了义的言说。唯有说如来藏的经,以及文殊师利说不二法门,才是了义,称为“狮子吼”。
现在如何看那些不了义的经呢?
此段经文便是教导,如何将不了义的经,能够变成如看了义的经一样,得到这样的利益,得到这样的效果。
对于那些不了义的经,说出其密意,则变成了义。例如说空,其密意是,一切诸法的自性即是本性,这本性可以说为法性,自性与法性双运,便可说为现空,这亦是智识双运的境界。
若问这些密意为何不说出来?此乃次第的问题。当佛说这些教法的时候,其次第还未到智识双运界,是故唯有施设名言。当佛说性空,则要了解这是在说智境;当佛说缘生,则须明白这是在说识境。缘生性空的密意即在于此。能够了知此言说的密意,则所说虽不了义,学人亦能知了义。能这样理解不了义经的密意,则可理解“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
【正文】于是经中,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、清净诸障已、成熟相续已、多修胜解已,能积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资粮,彼若听闻如是法已,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,于如是法深生信解,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,依此通达善修习故,速疾能证最极究竟,亦于我所(说)深生净信,知是如来应正等觉,于一切法现正等觉。
【释义】此说五类有情,对如来藏教法的反应,依其根器分别作说。
第一类有情,他们已种上品善根,已清净诸障,五事已具,对密意能够如实解了,对释迦不了义之说,能如实信解、如实通达,由是即能现证最究竟的教法,得正等觉。这里强调“正等”,即是现证大平等性。
【正文】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、清净诸障已、成熟相续已、多修胜解,未能积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资粮,其性质直,是质直类。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,彼若听闻如是法已,于我甚深秘密言说,虽无力能如实解了,然于此法能生胜解,发清净信,信此经典是如来说,是其甚深显现、甚深空性相应,难见难悟,不可寻思,非诸寻思所行境界。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,于此经典所说义中,自轻而住,作如是言:诸佛菩提为最甚深,诸法法性亦最甚深,唯佛如来能善了达,非是我等所能解了。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,诸佛如来无边智见,我等智见犹如牛迹。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,书写护持、披阅流布、殷重供养、受诵温习,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,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。由此因缘,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、智能二种资粮,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。
【释义】现在说第二类有情,虽然“已种上品善根”,却“未能积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资粮”。前第一类有情是上根,而且二种资粮已经积集,五事已具。今第二类有情虽亦是上根,可是积资粮仍未圆满,五事中只具四事,是故不如第一类众生。
佛说这类众生“其性质直”。质则不华,直则不曲。一般有情皆为华与曲,于诸法加上名言句义,是华;不能如实理解佛之所说,是曲。所以现在第二类有情已比一般有情超胜。
虽然他们“无力能思择废立”,不懂得如何思维,如何作抉择;不懂得于不了义中如何离名言句义,依密意安立等持,然而他们“不安住自见取中”。这一点很重要,诸宗宗义的建立,其实亦是“自见取”,所以应成派不立宗义,无上瑜伽密亦不立宗义。我们凡夫则安住于自见取中,依自己的观点而取、依自己的观点作抉择与决定,如是则只能依文字、语言来理解佛的言说,这样一来,不但不能理解佛的密意,反而可能将了义经作不了义的理解。倘若他们听到现在佛说的“解深密”,则对了义经“虽无力能如实解了”,但是由于对“解深密”能生胜解、发清净信、信此经典是如来说,便能不住自见取。
现今一些学佛之人,认为《解深密经》尚未圆满,因为不同于他们的宗见,于是便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,由此说初期、中期、后期,例如对如来藏便有初期、中期、后期之分,依照他们的观点,有些如来藏说法只见于论典,不见于经,那就等于说释迦牟尼不懂得“后期如来藏”,只懂得不究竟的如来藏,如来藏发展到后来才完善。那么,写论典的论师就比释迦牟尼还要究竟。这说法听起来就知道不合理,他们是按世间学术发展的观点来看佛法。世间的学术是从不完善发展到完善,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发展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再发展到量子力学,此谓之发展。所以释迦牟尼只是牛顿;说《宝性论》的弥勒是爱因斯坦。这个现象就是不信一切教法是如来所说。我们应该这样认识:释迦的教法不是由发展而来,菩萨的教法则可以分为先后,因为菩萨并非同一时期说一切教法。
第二类有情能够信解如来所说的法,是故他们“于此经典所说义中,自轻而住”。“自轻”是唐代的语言,自轻即是不骄傲。能够在胜义中“自轻而住”。若是他们这样了解,便能够慢慢增长福德、智能二种资粮,“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”。
【正文】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资粮,性非质直,非质直类。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,彼若听闻如是法已,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,于如是法虽生信解,然于其义随言执著,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、决定不生不灭、决定本来寂静、决定自性涅槃。由此因缘,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,由得无见无相见故,拨一切相皆是无相,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、依他起相、圆成实相。何以故?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,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。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,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,是故说彼诽拨三相。虽于我法起于法想,而非义中起于义想。由于我法起法想故,及非义中起义想故,于是法中持为是法,于非义中持为是义。彼虽于法起信解故,福德增长,然于非义起执著故,退失智慧。智慧退故,退失广大无量善法。
【释义】第三类有情“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资粮”,而且“性非质直”,喜欢名言概念,纵使他们有能力思择废立,却住在自见取中。虽然懂得抉择,但却是住在自己的见地中来抉择,是故对甚深密意的教法便不能如实了解。
为什么不能如实了解?是因为他们住在“自见取”中,等于现在小中观、唯识宗否定如来藏、否定瑜伽行中观。中观宗唯说缘生是故性空,是住在自见取中;唯识宗住在唯识无境,亦是住在自见取中。是故他们不能如实了解通达密意。令人担忧的是,经中佛所指出的种种错误现象,说的正是现在学人的情形。
第三类有情对本经的意义随言执著,经文说一切诸法“皆无自性”、“无生无灭”、“本来寂静”、“自性涅槃”。他们便执著这一句话。
“由此因缘,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,由得无见无相见故,拨一切相皆是无相”。认为所有的相都是无相,否定一切相,这是根本不了解佛的密意。上面说过无相之后还要有相,他们却认为佛说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”,便是遮拨一切相皆为无相,由是便不知三自性相的密意。例如现在有些学人,一见说三自性相,便认为是说唯识,那便不知三自性相与如来藏的关系,因此又说如来藏违反缘起。
“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、依他起相、圆成实相”,即由不了知三自性相而来。将依他相、圆成相错误地认为即是无相,因为无自性,是故无相;又不知遍计自性相,实在是于依他、圆成相上,用名言句义加以分别,所以便诽拨遍计相。因为若依他、圆成相都为无相,是则不能建立依他相。
“虽于我法起于法想,而非义中起于义想”,这即是,虽然尊重释迦的教法,而却理解失误,执著于佛的言说,是故便将“非义”视之为“义”。例如将佛说的缘起,视为佛家的根本,那便是将非义当成为义。必须离缘起始能成佛,假若缘起是佛家的根本思想,那又如何能够离去。
此外,还有执自宗见来诽拨他宗、依不了义来诽拨了义、依名言句义来诽拨离言密意,尤其惯于依人而不依法,这样一来,佛的密意就受到诽拨。
是故第三类有情对佛的教法没有智慧。
【正文】复有有情从他听闻,谓法为法、非义为义。若随其见,彼即于法起于法想,于非义中起于义想,执法为法、非义为义。由此因缘,当知同彼退失善法。若有有情不随其见,从彼欻闻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,便生恐怖,生恐怖已,作如是言:此非佛语,是魔所说。作此解已,于是经典诽谤、毁骂。由此因缘,获大衰损,触大业障。由是缘故,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,于非义中宣说为义,是起广大业障方便。由彼陷坠无量众生,令其获得大业障故。
【释义】第四类有情“从他听闻”,是从第三类有情听闻佛法。他们已经有法我,而且将非义当作是义,然后再去教他人。被教之众生从他听闻,谓法为法,执非义为义,是故一切善法他们都学不到。将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变作口头禅,而且对这句话心生恐怖,认为非佛说,是魔在说法。对于凡是自己不理解的、与自己“自见取”不同的法门,皆作质疑。这类人“由此因缘,获大衰损,触大业障”。
这类有情的弊病在于“于一切相起无相见”。事实上一切相不是无相,而是有相,是圆成而有。圆成而有即是适应相碍缘起而有,正如华严宗所说的无碍,“事事无碍”、“事理无碍”。所谓无碍即是适应了相碍,说为任运圆成。“于一切相起无相见”时,对此即不能解悟,因而起断灭见,并为此断灭见而生恐怖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若诸有情未种善根、未清净障、未熟相续、无多胜解,未集福德、智慧资粮,性非质直,非质直类,虽有力能思择废立,而常安住自见取中。彼若听闻如是法已,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,亦于此法不生信解,于是法中起非法想,于是义中起非义想,于是法中执为非法,于是义中执为非义,唱如是言:此非佛语,是魔所说。作此解已,于是经典诽谤、毁骂、拨为虚伪,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,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,彼先为诸业障所障。由此因缘,复为如是业障所障,如是业障初易施设,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,无有出期。
善男子,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毘奈耶,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,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。
【释义】现在说到最后一类第五类有情,因为他们五事皆不具足——未种善根、未清净障、未熟相续、无多胜解、未集福德、智慧资粮,是故谓之根器最低的一类,因此,对佛密意全无所知,依自己的主观见解,将佛密意的法视为非法,将佛密意的义视为非义,由是只能说相似法,如相似般若波罗蜜多,相似如来藏,由是将佛所说视为魔说,甚至诽谤经典视为魔说,说为伪经,将信解佛密意法、义、经、论的人视为怨敌,由是积重重业障,无有出期。
我们平心静气地读这一段经文,再结合近代的佛学现象,应该作一省思。对那些被判为伪经伪论的典籍,是否需要重新检讨?尤其是《楞严经》和《大乘起信论》,判其为伪,是否与执持宗见有关?
上面经文,是说五类有情于佛密意生差别意解。佛说一切法相,由三自性相、三无自性相而说,由是说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由于根器不同,五类有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。
经中说到“成熟相续”、“未熟相续”,关于相续的问题,需要作一补充。
唯识宗与中观宗最大的分别,则在于对相续的理解。唯识宗与瑜伽行古学对于相续的问题,亦有不同的看法,因此对如来藏的理解便有差别。
要谈相续,需要先了解如何才叫做“有”。“有”即是“存在”与“显现”。这可以分为四种状态:既存在亦显现;不存在不显现;虽存在不显现;不存在但显现。这四种状态,前两种没有问题,既存在亦显现,自然是有;不存在不显现,自然是非有。但后两种便不同了,由于宗见不同,便不一定称之为有,虽存在不显现,是深密的有,恐怕只有大中观才认识他,因为大中观用相碍缘起来看事物的有,由适应相碍,成存在而不显现的状态,这当然是有,此如不同时空的世间,彼此便都是虽存在而不显现。三度空间的世间与四度空间的世间,彼此当然不能相见,是即不成显现,但却不能否定彼此的存在。即使同一时空,亦可能存在而不显现,例如人体的经络、穴道。
弥勒瑜伽行承认虽存在不显现的一切法为有,可是唯识宗却不能称之为有,因为唯识的定义是:一切外境须依心识而成立,若不显现则非心识所缘境,既非心识所缘,那就不能说之为有,倘如承认为有,就不能说唯识无境。这就跟瑜伽行派不同,瑜伽行派将轮回界视为法所相,即依虚妄分别而成的相,那就可以超越心识的局限,不仅承认心识所缘的识境为有,也可以将超越心识、存在而不显现的事物亦视为有。
对于相续,也牵涉到这个问题,我们的身相续、我们的心相续、我们的业力相续、我们的世间相续,如何认识这些相续为有呢?这就跟存在与显现有关了。
在这个世俗现实中,我们从未留意到相续。相续亦即变化,我们可以从相续来了解自己的身体,我们的身体是一直变化的,一个变化接着一个变化,一直相续下来,是故我们觉得这个身一直存在。从出生到长大到老死,我们都是这个身。然而身体的外形变化可见,身体内部的变化则不可见(这亦可以说是存在而不显现),那么,“唯识无境”是否包括身相续呢?身相续是否可以说为有呢?唯识宗似乎没有探讨这个问题,他们根据瑜伽行古学承认相续,但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,因此就不能由相续来认识如来藏,因为他们不能认识相碍缘起。这就导致其末流学者居然违反瑜伽行的教法,否定如来藏。
用相碍缘起来认识相续非常简单。一切法都须要适应相碍而成为有,要适应时间的相碍,就显现为由新到旧、由少到老,这可以说为自然的规律。人身、心的相续亦如是,无非亦是对时间相碍的适应。例如新陈代谢,那就是身相续,死去多少细胞,同时生起多少细胞,那就叫做“生灭同时”,人就在生灭同时中相续,死去多少细胞的身灭掉,生起多少细胞的身同时生起,其实可以说已经换掉一个人,但由于同时,所以我们不觉得身体已经掉换。也可以说,其实我们已依相碍缘起,灭掉旧的“有”,同时生起新的“有”,如是适应时间的相碍。
当能用相碍缘起来认识相续时,才能超越心识来认识有与无,这就超越了“唯识无境”,甚至超越“一切唯心造”,从而悟入《入楞伽经》所说的“唯心所自见”的境界。这样才能认识到“识境自显现”的究竟,由是认识如来藏的智识双运界,于认识智识双运时,就自然信解如来藏,知道佛的密意。
既由甚深缘起悟入生灭同时,便知道“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”,这才能悟入“自性涅槃”的密意。
上面经文说:“善男子,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,由深密意,于所宣说不了义经,以隐密相说诸法要,谓一切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。”便是强调三种无自性性的重要。三无自性性即说一切“缘起有”的空性,亦即超越四重缘起而见自性涅槃。佛的深密意是依三无自性在不了义经中宣说,因此于读经时,便非理解其为“以隐密相说诸法要”不可。近代唯识学者吕澂先生达到这个境界,所以在说《入楞伽经》时,认为无经不说如来藏,只是用法异门来说,这便是能从不了义经中知隐密相,理解佛的深密意。华严宗、天台宗亦解深密,以如来藏为根本,由是成立他们的宗义与判教,这些都是前辈学者的超胜。
经言:“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、清净诸障已、成熟相续已、多修胜解已”才能知佛密意,是即有望于学佛的人能种上品善根、清净诸障、成熟相续、多修胜解,由是积二资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