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8.方法与见地 • 7010608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八讲 修止观的方法与见地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说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复说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云何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,而于其义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,但依于他教诫教授,而于其义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谓观青瘀及脓烂等,或一切行皆是无常,或诸行苦,或一切法皆无有我,或复涅槃毕竟寂静。如是等类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名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
由依止法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故,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,由不依法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故,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。
【释义】上面说止与观各有几种,现在将止与观分作两大类别:一大类别为依法的止与观;一大类别为不依法的止与观。由此两大分类,分出利根与钝根,其目的是方便行者根据自己的根器作止与观的修习。
何谓依法的止与观?佛答曰:“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,而于其义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名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”此即是说密乘所修的止观。密乘依仪轨修止观,这些仪轨依循佛的教法,依经续而造,所以是“先所受所思法相”,而且亦得其义,因为一直有上师的传承,是故可以说为依法,亦即随法行。
何谓不依法的止与观?佛答曰:“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,但依于他教诫教授,而于其义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谓观青瘀及脓烂等”。此即是说显宗所修的止观。譬如根据唯识的教授,依着唯识的义理修止观;根据小中观的教授,依着小中观的义理修止观;根据小乘人的教授,则作不净观,观青瘀及脓烂等。或以四法印作观,观“一切行皆是无常,或诸行苦,或一切法皆无有我,或复涅槃毕竟寂静”。这些只是依教授的理论而修,而非依“所受所思法相”而修,那就是随信行,而不是随法行。
佛施设“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”,施设“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”。利根者依法修止观,钝根者唯依法义修止观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说缘别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复说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,于如所受、所思惟法,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缘别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,集为一团、一积、一分、一聚作意思惟。此一切法,随顺真如,趣向真如,临入真如,随顺菩提,随顺涅槃,随顺转依,及趣向彼,若临入彼。此一切法,宣说无量无数善法。如是思惟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
【释义】上面说依法止观与不依法止观,是在止观的方法上作分类。现在是在止观的见地上作分类,分作缘别法修止观与缘总法修止观。
何谓缘别法?只是依着各别契经的见地修止观,譬如依着中观,或依着唯识,此谓之缘别法。
何谓缘总法?了知一切契经等法,从唯识到般若再到如来藏,皆通达佛之密意,以此作止观修习而见真如。经言“随顺真如,趣向真如,临入真如”,此可配合五道来理解。随顺真如是资粮道,是初地以前,只是随顺真如而理解经教。趣向真如是加行道,亦是地前,通过观修,趣向真如,走的路是走向见真如的路。临入真如亦是加行道,修的过程中,再进一步将见到真如。到真正见到真如即是见道,亦即从识境走到智境。见真如的目的是为证大菩提、大涅槃,是故临入真如的行者亦“随顺菩提,随顺涅槃,随顺转依,及趣向彼,若临入彼”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,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,为一团等作意思惟,非缘各别,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若缘无量如来法教,无量法句文字,无量后后慧所照了,为一团等作意思惟,非缘乃至所受所思,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
【释义】缘总法止观可再分为三:缘小总法止观、缘大总法止观、缘无量总法止观。作此细分,是因为修止观的抉择见与决定见有差别。
何谓缘小总法止观?即是在了知一切佛家见地的基础上,只是缘一宗派的见地修止观,譬如唯识宗分许多派别,例如只是缘有相唯识的见地来观修,此谓缘小总法止观。
何谓缘大总法止观?如上例,若缘着唯识见来观修,超越宗派,唯依瑜伽行所说的唯识,那便是缘大总法止观。
何谓缘无量总法止观?倘若通达三转法轮的经教,缘究竟义如来藏见地,依次第修止观,譬如先观修唯识,再观修小中观,进而观修大中观,于观修大中观时,此即谓缘无量种法止观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由五缘故当知名得: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;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;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;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;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,摄受后后转胜妙因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,要如何做才能够得到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佛答曰“由五缘故当知名得”。
“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”。粗重即是落于概念而成执著,此执著即为粗重,是故不落概念则能轻安。行者于观修时,刹那刹那消融种种概念,当知名得缘总法止观。
“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”。法乐是由观修而得乐,乐于法乐,而且这个乐非由种种概念而来。
“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”。行者要理解而且了义地通达法光,此亦即法界光明,亦可以说为不灭明点,亦可以说为现证决定见时的心光明。
“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”。此句经文依藏译可译为“所作成就圆满与净分相应,此无分别相恒现在前”。所谓净分即是离概念。整句话的意思是:所有离概念的相,不落于名言与句义的所缘境现前。用禅宗的话表达即是“平常心”。赵州问法,马祖只是说“吃茶去”。为什么不向他说法说道?因为知道他不平常,他觉得有法乐,所以希望得到一个法,以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,真的有佛法可以得到。禅宗看来,此是大错,“平常心即道”,日常生活都是道,这才是与净分相应。倘若将佛所说的空有等等当成概念,执以为实,则被名言与句义所缚,如是便不是净心,无法生起与净心相应的无分别相。日常生活便是“吃茶去”,清净心便是“平常心”。
“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,摄受后后转胜妙因”。为使圆满地成就行者的法身,须依次第“摄受后后转胜妙因”。
何谓后后?以一、二、三、四次第为例,对一来说,二为其后;对二来说,三为其后,如是依次来说,即为后后。譬如学佛学到空,如何空?无自性空,本性空,连这个空都要空掉的空空。当修空的时候,要晓得后后。现在所修的空亦是一个概念。《般若经》说空是施设,施设即是概念,是故连这个空亦不能执。因为还有一个空空,最后连这个空空的概念都要空掉。这一点很重要。无论如何修空,对空都不可执著。无论修什么法,都不落在那个法,这即是后后之所修。如是依着后后作思维,作观修,一步一步地观修,便能得到胜妙。
总结上面几段经文,缘别法止观不如缘总法止观,缘小总法止观不如缘大总法止观。最究竟的是缘无量总法止观,亦即依无上瑜伽密修止观双运,此为最高的止观境界。
说止观至此,已经勾勒出整个止观的大纲,这实在是一个依次第的止观修习。首先止于一个刹那刹那消融种种概念的境界,然后离种种想得乐法乐。如何才能离?修无量法光,即是修十方无分别相。当得到无量法光,则有成就、圆满、与净分相应的无分别相现前。得到这样的无分别相,还需以后后为因,得到胜妙因,最终所作成办究竟佛果。
是故修止观,首先要通达究竟佛法、知佛密意,如是向下善解各宗派的见地及其脉络,并非落于宗见而修。
倘若拿着一个仪轨,毫无见地修十万遍,则是在浪费时间,因为心识没有得到触动。有见地的修止观,修一遍胜过修十万遍。如何是有见地?即是上面所说的别法与总法,总法还分小总法、大总法、无量总法三种。若无见地,只教授仪轨的事相,则不能称为善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