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5.止观戒果业 • 70106015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五讲 止观戒果业
【正文】尔时,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?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,于空性相离增上慢。
尔时,世尊叹慈氏菩萨曰: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,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。何以故?
善男子,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,便为失坏一切大乘。是故汝应谛听,谛听。当为汝说总空性相。
善男子,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,一切品类杂染清净,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,及于此中都无所得,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。
【释义】依藏译,“总空性相”当译作“总摄空相”。什么空能够总摄空相?上面佛说十八个空皆能对治十种相,然而哪一个空能够总摄空相?倘若诸菩萨了知哪一个空能够总摄空相,则对于空相无有失坏,不会坏掉世俗而修空,且能离增上慢。
经言:“于空性相离增上慢”,即是对空性相如实了知,更不加以任何的名言句义而知。倘若对证得的空性相,再用名言句义来形容,那便是在空性相上添加了戏论,如是即是增上,在名言上又称为“简别”。以能简别空性而起慢,即是增上慢。
佛赞叹慈氏菩萨能够问这样深义的法,令诸菩萨对于总摄空相无有失坏,是故有很大的功德。
总摄空相的问题非常重要,因为总摄空相即是不二法门,即是如来藏,这是最究竟的法门,余法异门都是施设。于佛经中凡说无上大乘,即说不二法门,即说如来藏。
“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,一切品类杂染清净,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,及于此中都无所得,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摄空相”。在依他相、圆成相上皆有遍计,将所有遍计除遣,即等于将一切杂染(惑、业、苦)除遣,是即究竟远离,于远离中更无所得。
说依他相,是心与境相依,亦即内与外相依。当这样成立依他的时候,还是落在名言与句义,其实已经有遍计。
再说清净依他相,清净依他是相对,即是心性与法性相对。在这里层次好像比依他高一等,成为清净依他,可是当我们说心性与法性的时候,还是落在名言与句义,都是施设。因此连这些相都要遣除。
说圆成相,一切诸法都有自己的局限,能够任运(适应局限)则是圆成。这样的建立,可以说已不落名言与句义,一切诸法如是适应便如是适应,更没有任何名言句义作为指引。然而,若依世间识境相来看圆成,则不了知其为法尔,那就会仍然落于名言句义来定义圆成相,如是圆成相即成遍计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此奢摩他毘钵舍那,能摄几种胜三摩地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如我所说,无量声闻、菩萨、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,当知一切皆此所摄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修“总摄空相”的止观,有几种殊胜的定?佛答曰:数之不尽,因为有无量殊胜的定。
【正文】世尊,此奢摩他毘钵舍那以何为因?
善男子,清净尸罗、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。
【释义】这样的止观以何为因?以“清净尸罗、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”。“尸罗”即是戒。即是说修这些正定,修“总摄空相”定的行者,以守清净戒,以清净闻、清净思所成的正见为因。
【正文】世尊,此奢摩他毘钵舍那以何为果?
善男子,善清净心、善清净慧以为其果。
复次,善男子,一切声闻及如来等,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,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。
【释义】这样的止观以何为果?以得到善清净心、善清净慧为果。此时还未证到佛的智,是故称作慧。
“一切声闻及如来等”,指所有观修的行人,包括十地菩萨。
“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”,世间如后得智,出世间如根本智,二者恒时双运,故说为智识双运。于智识双运中,一切法都是如是止观果。
【正文】世尊,此奢摩他毘钵舍那能作何业?
善男子,此能解脱二缚为业,所谓相缚及粗重缚。
【释义】这样的止观有什么作业?此能解脱二缚为业。二缚即是相缚及粗重缚。
何谓相缚?即是受诸相所缚,是故要除遣诸相,从相中解脱。
何谓粗重缚?每地的菩萨都有二愚一粗重。愚即是受缚,有这种愚,则有心理负担,此心理负担谓之粗重。粗重与轻安相对。给东西缚住则没有轻安,只有粗重。
于此须知,佛不说观修行人从性中解脱,而是说从相中解脱。
因为凡所观修,其所缘境必是相。若在相中能证无自性空,由是于自性中解脱,恐怕这便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。
由相中解脱,并不是说所缘境忽然不见,所缘境依旧显现,然而行人则能由空性见,见其无相,如是即不受相所缚,更能不受愚与粗重所缚,是即解脱。在这观修中,空性见只是用来作抉择与决定,不能说用空性见来作观修所缘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