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5.止观唯识 • 7010605】
第一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五讲 止观唯识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诸毘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当言有异、当言无异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当言无异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识故。善男子,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于了知止与观是非有异非无异之后,进一步问:止与观二者与心有异还是无异?止与观是心之所缘事,那么二者与心同还是不同?
佛答曰:当然无异。为什么说心与止观相同?因为唯识。经言:“由彼影像唯是识故”。其中“是”一字为唐玄奘所加。依藏译应作“由彼影像唯识故”更恰当,若说“唯是识故”,便等于说止、观、心都只是识,这不是经文的意思,经文的意思是,无论止、观与心,都是“唯识”,亦即说一切行相都是唯识。这便是将止观与心的一切法置于唯识来作理解。
日本学者高崎直道先生依藏译,将“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”中的两个“识”字,还原为不同的梵文,“我说识所缘”的“识”,梵文为vijñāna;“唯识所现故”的“识”,梵文为vijñapti。笔者据此,觉得由这两个梵文,对经义便能作更深的理解,亦可以说是能知佛的密意。
前者vijñāna虽通译为识,但其实可理解为“识觉”,因为它由vi与jñāna合成,vi有“分别”的意思,jñāna则可译为“知”、“觉”。所以这段经文的后一句,可以这样解读:当修止观时,所观修的影像与心无异。为什么呢?因为识觉所缘境(识境),唯识所现。这亦即是说,“唯识无境”非只说外境(如六尘),其实心识的行相(识觉)亦有如外境,唯识所现。
我们的心与我们所作的止、所作的观无有分别,无异。为什么无异?因为唯识。止与观是唯识的境界,心亦唯识。
【正文】世尊,若彼所行影像,即与此心无有异者,云何此心还见此心?
善男子,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。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善男子,如依善莹清净镜面,以质为缘还见本质,而谓我今见于影像,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。如是此心生时,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。
【释义】由上面佛所答,引起慈氏菩萨问佛一个佛学观修上的大问题。既然彼所行影像与心无有异,那么,当由心见此外境影像时,岂不是“此心还见此心”?这是问,外境影像是心,见亦是心,若说“以心见心”,则等于说刀能自割,火能自烧。然而事实上是“刀不自割,火不自烧”。是故心应该不能见心。
再把问题清理一下。心所缘事是外境,若说外境不是心,那么由心见外境就很合理,可是,佛说止观所缘事的影像与心无异,都是唯识,那么我们的心如何还能见到我们心的所缘事影像?因为心不能见心,如刀不自割、火不自烧。
佛答曰:“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。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”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见到自己,故说“刀不自割,火不自烧”、“无有少法能见少法”。然而于观修中,心一旦生起一个境界,即有一个影像生起为外境,此影像是以心为基生起的心行相,不是离心而成影像。是故佛举例说,“如依善莹清净镜面,以质为缘还见本质”。即是说,以镜为缘还见镜影。镜比喻为心,心行相比喻为镜影,但镜影的性,其实亦即是镜的性,这就可以比喻为:止观所缘事的行相,实以心为性,所以佛才说它与心无异。
然则心如何见此外境影像呢?当心如是生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时,即有一与此影像相似的影像显现,此显现不复为外境,实显现于心,是即为心所见。这样一来,便不是以心见心,而是心中有影像自显现,一如镜影于镜中自显现。此即经中所言:“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”
【正文】世尊,若诸有情自性而住,缘色等心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亦无异耶?
善男子,亦无有异,而诸愚夫由颠倒觉,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,作颠倒解。
【释义】“若诸有情自性而住,缘色等心所行影像”,此句依藏译可作:“若诸有情以色等自性为心所行,而住于其影像”。如是翻译则容易理解。譬如,当看见一个苹果,则现出苹果的颜色、形状,当听到一段音乐,则现出乐声,于是即以苹果的形色为苹果自性,以乐声为音乐自性,且以为心所显现即显现其自性相,如是而住于自性相的影像。于此时,影像与心亦是否无异?
以为自己住于一切事物的自性相中,这即是世人的一般心理。正因如此,世人才将事物当作真实。他们并且不知道,自己所住其实是事物的影像相,一般人甚至不知道,自己的心实在是住于事物的影像相中,然后才把事物当成是真实。然事实上却正是如此,看见的外境,只是心的行相,并非事物的本体,因此弥勒菩萨才有此问。
佛说,彼与此心亦无有异。若以为有异,便是不知唯识的颠倒。此亦即不知一切诸法以本性为自性,如前所喻,一切镜影皆以镜性为自性。
佛之所说,即将一切外境事物都看成是影像,他们是镜中的镜影,此镜影引生心的行相,行相在心中显现,即由心见外境相。所以不知道这些,便是不知道外境“唯是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