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9.成就威德 • 70106019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九讲 成就威德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?
善男子,若诸菩萨善知六处,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:一者善知心生,二者善知心住,三者善知心出,四者善知心增,五者善知心减,六者善知方便。
云何善知心生?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,是名善知心生。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: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,谓阿陀那识;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,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,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,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,现入多定见,多佛土见,多如来分别意识;三者小相所缘识生,谓欲界系识;四者大相所缘识生,谓色界系识;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,谓空识无边处系识;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,谓无所有处系识;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,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;八者无相识生,谓出世识及缘灭识;九者苦俱行识生,谓地狱识;十者杂受俱行识生,谓欲行识;十一喜俱行识生,谓初二静虑识;十二乐俱行识生,谓第三静虑识;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,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;十四染污俱行识生,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;十五善俱行识生,谓信等相应识;十六无记俱行识生,谓彼俱不相应识。
云何善知心住?谓如实知了别真如。
云何善知心出?谓如实知出二种缚,所谓相缚及粗重缚。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。
云何善知心增?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,彼增长时,彼积集时,亦得增长亦得积集,名善知增。
云何善知心减?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,及粗重所杂染心。彼衰退时彼损减时,此亦衰退此亦损减,名善知减。
云何善知方便?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,或修或遣。
善男子,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,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。
【释义】弥勒问,菩萨应如何修行才能引发广大威德,所谓威德,即是修行成就所现证,依现证同时引发威德。
佛答,由六处引发威德,六处是:“善知心生”,“善知心住”,“善知心出”,“善知心增”,“善知心减”,“善知方便”。
今将六处略释如下:
一、何谓善知心生?谓如实知下面所说的十六行心所起差别,是名善知心生。所谓行心,即是由心识所缘而生起行相,由此而成差别,这些差别,分说如下:
一者“不可觉知坚住器识”所生的差别,即谓阿陀那识所生。阿陀那是不可见、不可觉知的生机,有此生机,我们的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以及我们的心识才能够生起。所以我们对此生机虽不觉知,但却能坚住于生机之中,由是阿陀那便可称为“不可觉知坚住器识”。这是最重要的行心,由此行心所起差别,即是心生差别。
二者“种种行相所缘识生”的差别,即是心识缘心行相所起种种差别,这些差别,如经言:为分别识境、取内外境界觉受、于一念际现入多定见(如于四禅八定中持一种定而修时,却同时起八种定见)、现多佛土见(专注一佛土而修,但却见多佛土,如修西方阿弥陀佛净土,现见西方有恒河沙数净土)、现多如来见(依一佛内自证智境,见恒河沙数如来)。如是即成为所缘识生的差别。
三者“小相所缘识”所生差别。“小相”即是欲界的境相,小相所缘识,即是欲界所系的识,由此所生差别。当以心转境时,差别即相续生起。
四者“大相所缘识”所生差别,“大相”即是色界的境相,大相所缘识,即是色界所系的识,由此所生差别。当心缘色境时,差别即相续生起。
五者“无量相所缘识”所生差别,谓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系识,是即无色界系识。空与识无边,是故即有无量相差别。
六者“微细相所缘识”所生差别,谓无所有处系识,此亦为无色界系识,因为是无色界,所以心识只起微细相,缘此微细相,即生细相差别。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。
七者“边际相所缘识”所生差别,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,说为边际,即是到了想的尽头,所以说名非想非非想。于此心识行相中,起差别相。
八者“无相识”所生差别,谓出世识及缘灭识。心能出离识境,得见无相。能出离识境,即是出世及缘灭。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九者“苦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此如地狱中有情的心识,由于心识与苦同时俱有,所以说为苦俱行识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者“杂受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谓欲行识,此为欲界的根本识,与欲界中种种杂受同时俱有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一“喜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谓修初二静虑行人的心识,亦即色界初禅与二禅的定中心识,与喜俱行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二“乐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谓修第三静虑行人的心识,亦即色界第三禅的定中心识,与乐俱行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三“不苦不乐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谓观修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行人的心识。这即是色界第四禅,及无色界的四次第定,此四次第为: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。于此等定中,其心理状态,可说为不苦不乐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四“染污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这是与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的识,亦等于是凡夫的心识。由于与烦恼及随烦恼相应,所以与染污俱行,此种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五“善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这是说,与十一个善行法相应的心识,十一善行法为: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学道的人,心识生起善行法,然而此心识的行心,即成差别。
十六“无记俱行识”所生差别,谓与一切善恶俱不相应的心识,是名无记,此心识的行心虽不落善恶,亦成差别,因为无记与善恶已经是差别。
上面所说,是十六种识分别缘行心相而起的心理状态,十六种状态都是分别相,所以了知这十六种识生,才名为“善知心生”。
二、何谓善知心住?谓如实知了别真如。心识已了别为本性,既离分别,对识境仍能区别,只是不依心识分别而作区别,是名了别,所以如实知七真如中的了别真如,即善知心的本性,亦即善知心住。
三、何谓善知心出?谓如实知出相缚及粗重缚。相缚是心识落于心行相,粗重缚是由落于分别而起的心理负担,由此二缚,是故轮回,如实知心识如何出此二缚,即是善知心出。
四、何谓善知心增?谓如实知能对治上说两种缚的心识,若两种缚增长、积集时,能对治的心识亦同时增长、积集,是即名为善知心增。
五、何谓善知心减?谓如实知所对治相的心识。所对治即是上说两种缚,连同由粗重所起的杂染。当所对治衰退、损减时,能对治的心识亦应同时衰退、损减,否则便成执著,是即名为善知心减。
六、何谓善知方便?谓如实知住于何处始能得胜解脱,同时又须知周遍解脱,当知此时,即知由方便而得解脱,此如认为住于空性中即得胜解脱,但亦不能唯空,同时须知无相、无愿,如是由一门入而知三门,即是善知方便。
了知上述六处,便引发菩萨广大威德,或在过去世中已引发,或现在现引发,或在未来世中当引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