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2.胜义谛相品第二 • 6.一切法无二之六 • 7010206】
第二章 胜义谛相品第二
第六讲 一切法无二之五<依经观修>
【正文】尔时,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:
佛说离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
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著二依言戏论
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转极长生死苦
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
【释义】佛所现证的离言法性、一切法无二,其法义甚深,非愚夫所能理解、通达,是故,他们对自己所惑的事物痴迷,乐著于能取所取,乐著于言说而成戏论,那么,他们所观修的便不成为定,或成为邪定(持邪见而成禅定)。因为在观修时须作抉择与决定,若抉择见与决定见不正,例如落于边见、将识境见为真实,那么,所修的禅定便非正定。若如此作观修,则依旧轮回;若违背佛之正智正见,因为愚痴,则轮回成畜生类。
第二颂玄奘译与西藏译不同,藏译是:
彼或不定或邪定 当生牛羊等类中
复违如是正智论 流转极长生死苦
即是说,不定、邪定都会做畜生。如果违反正智的,则有极长的轮回。此二译有所不同,不过分别不大。《胜义谛相品》第一个主题:一切法无二,已经说完。经文文句多处重复,为什么要一直地重复呢?无上瑜伽的看法是,这些重复是给修法的人,在观修的时候,依着这些文字作观想,所以每一段经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观想。
现在我们亦依照经文,从头到尾作一次观修。
首先,如理请问菩萨问:何谓无二?何等一切法无二?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答曰:
一切法即是有为法与无为法。
为什么无二?
有为非有为非无为,无为亦非无为亦非有为。
这是我们的抉择:有为非有为亦非无为,无为非有为亦非无为。无为非有为很容易理解,为什么无为亦非无为呢?为什么有为亦非有为呢?这个要作抉择。
所以现在开始抉择:有为、无为都是假施设的名言,施设名言即是由分别所起的世间名言来施设。
这个就要观察了。等于禅宗参话头的参。名言是什么?是分别世间所起的世间名言。亦即名言的本质是由分别所起。如是持抉择见观修,由观察所缘境,就可以作出决定,决定有为无为都是由分别所起的名言。
复作抉择:名言是什么?名言是分别所起,是施设出来,是故不能成为真实。不成即是不真实,因为是施设的,故不真实。所谓不真实,是指一切法并非如名言施设而显现为真实。
接着说无为是语言,是言说。说有为、说无为都是言说。说有为、无为,已经包括一切世间、出世间的法,离开二者,便没有法(具体的事物,抽象的概念)可言。
这样你又要作第二重抉择:在法界,有没有既不是无为,亦不是有为的法呢?真的没有。因为只有两个情形:一个是落在缘起的,一个是不落缘起的。落在缘起则是有为,不落缘起则是无为。只有落与不落,却不能说亦落因缘、亦不落因缘,没有这样的法。因此,作出决定:既然没有这样的法,所以只需观察有为、无为那就够了。有为、无为都是言说,这样就可以说为无二。
由此再观察下去(等于把话头再参下去),就等于这样参:
接下来,“言有为者,亦堕言辞。设离无为、有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然非无事而有所说”。这是进一步作观察:说有为是言说,说无为亦是言说。可是并不是没事而施设这些名言,而是因为有事才施设这些名言。这个事对我们而言,则是我们所见的现象与我们所想的概念。前者是具体,后者是抽象。所以一定有事,才有现象或概念,现象与概念不能凭空而起。这就是决定。
“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谓之有为”等,这个不断不断地重复,即是不断不断地一重一重地作抉择,从有为来抉择,从无为来抉择,看它与何事有关。
具体的观修在经中没有说,若依宁玛派教法,作观察时,我们如是观察:
现在我观想一个坛城与本尊,此坛城与本尊在我们来看是一个现象,此现象是根据我们的概念而生起,我们给本尊一个概念叫做金刚萨埵,于是生起金刚萨埵坛城的现象。生起坛城与本尊、莲花座等,到底它是有为还是无为呢?
如果说它无为,它却是从心生起的,从我们的心性所生,故说是依他。依我们心识生起的境界,即是依他。因此,它是落于因缘,依他是因缘。是故我们观修的所缘境一定是有为法。此即由观修生起次第,决定所缘境是有为法。
接着,迎请智慧尊。智慧尊是金刚萨埵的本性,依本性,即是无为法。这本性离言,是法智性,不可思议,无可言说。因此不能说智慧尊是由心性所生,只能说是法性所生。不过,我们仍然要用言说来表示,这是金刚萨埵智慧尊,但对这言说则不须更作观察,因为已经决定了他的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