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8.证觉成佛 • 70106018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八讲 证觉成佛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毘钵舍那勤修行故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,依七真如,于如所闻所思法中,由胜定心,于善审定,于善思量,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。彼于真如正思惟故,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,何况粗相?
善男子,言细相者,谓心所执受相,或领纳相,或了别相,或杂染清净相,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,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,或正智相,或真如相,或苦集灭道相,或有为相或无为相,或有常相或无常相,或苦有变异性相,或苦无变异性相,或有为异相相,或有为同相相,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,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,于彼现行心能弃舍,彼既多住如是行故,于时时间,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,从是已后,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,名为见道。由得此故,名入菩萨正性。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,又能受用此地胜德。
彼于先时,由得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故,已得二种所缘,谓有分别影像所缘,及无分别影像所缘。彼于今时,得见道故,更证得事边际所缘。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,即于如是三种所缘,作意思惟。譬如有人,以其细楔出于粗楔,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,遣内相故,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。相除遣故,粗重亦遣。
永害一切相粗重故,渐次于彼后后地中,如炼金法陶炼其心,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又得所作成满所缘。善男子,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,菩萨依止观勤修行,如何证得无上正圆正等觉。这等于问如何成佛,因为成佛必须证得无上正圆正等觉,佛的因地无间道、如来地,对此尚有极微细障未能现证。
佛由资粮道起说。资粮道知法知义,经中说为依七真如作抉择,由闻、思、修起正思维。这正思维便即是决定,由此决定,除遣粗细相。至于加行道,主要是除遣观修时所起的细相,如经所言,“谓心所执受相,或领纳相,或了别相”等。
于见道,现证七真如,各别有内自证智生起,是即名触证真如。
七真如为:流转真如、相真如、了别真如、安立真如、邪行真如、清净真如、正行真如。此已涵盖智境与识境。当菩萨各别生起现证七种真如的内证智境时,可以说,对世俗的识境,对胜义的智境,二者皆已通达,所以是触证智识双运的基础。
若以四种所缘事来说,见道菩萨已得有分别影像所缘事、无分别影像所缘事,于今菩萨更证得事边际所缘事,是即已通达事的边际,由是即可现证无边,亦即不落一切边见。上面所说能除遣的一切相,都落边见而成立,是故无边即无此一切相。
由二地到十地的菩萨,即反复修习上面所说的三种所缘事。佛比喻他们的修习,为纳入细楔而出粗楔,这比喻他们之所修,愈观修所证愈细致。由是能除遣内相,亦即除遣一切随杂染分而来的相,如是即能除遣各地的愚及粗重,以至成佛为止。
上面所说,即是依观修寂止与胜观,可以证觉成佛,其次第观修义理即如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