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0.序言与后记 • 2.引言 • 7010004】
序言与总序
第三讲 引言2
二、《解深密经》与弥勒瑜伽行
“瑜伽行”即是大乘行人的修学。弥勒所说的修学系统,即名为弥勒瑜伽行。
弥勒瑜伽行派有古学与今学之分。所谓今学即是由玄奘法师传入汉土的唯识学派。此学派由陈那论师创立,由护法继承及发展。瑜伽行古学由真谛三藏传入汉土,论师包括无著、世亲(陈那为其弟子),以及世亲其余弟子,如安慧等。
古学与今学的分野在于今学家不谈如来藏,而古学家则几乎无人不以如来藏为修证果。这即是说,古学家以法相为基、以唯识为道、以如来藏为果;今学家则将唯识学深化,另行建立自己的基道果。《解深密经》中有多处观点与唯识今学所讲不同,虽然唯识今学亦以此经作为自己的根本经典,可是对它多有批评,认为于读此经时,要懂得分别古学与今学,勿作混淆。因为若完全依止古学,有些唯识家的观点便难以说得通。
所以,唯识今学学人便将本经视为唯识思想形成初期的经典,这等于是认为陈那的思想比《解深密经》更加成熟。依此立场,他们说,本经虽然重要,但其重要性却无非是提供了一些资料,使人能了解唯识思想的来龙去脉。
实质上,唯识今学与瑜伽行并非同义词。唯识今学是理论,所以是一门学术;瑜伽行则是依心识修证的修学,所以是种种修习道。
瑜伽行古学与唯识学派有很多根本差异,此从二者对《解深密经》的解读可看出端倪。前者以“如来藏”为究竟,后者则以“唯识”为究竟;前者以“三无自性”超越“三自性”,后者则视“三无自性”与“三自性”同一层次,只是三自性有三无性。
唯识学派着重依阿赖耶识、种子等学说,解释如何转舍污染而依得清净之机理,是故便视唯识为究竟。瑜伽行古学则着重于次第显露本具的如来藏清净心。因此所说的“转依”,便有所不同。唯识学派是转舍阿赖耶识而依真如;瑜伽行古学是无所舍离而见如来藏。
于观修,唯识学派特别重视“四正加行”的离能取所取次第以证入“圆成自性”,而瑜伽行古学则着重“离相四加行”之圆证究竟无分别智次第;前者范围较窄,后者则范围为广大,所以后者实已包括前者。
如是由两重“转依”义及两重“四加行”义,应更易厘清瑜伽行古学与唯识今学之关系和差别。
弥勒瑜伽行据《解深密经》而建立,此为三转法轮说教。经中说之为“无上无容非诤论立足处”,故为了义。其了义,非但说唯识,以其立基于法相,证果为如来藏,唯识仅为道上之所依,如是基道果井然,然后始能说为了义。故知法相即是瑜伽行的了义基,亦可说三性、三无性为此了义基之基。
瑜伽行中观是以瑜伽行为道,《解深密经》的重点亦在于建立观修道之次第修证,可是它亦是分基道果来讲。第一品序品是等于前行,正行从第二品开始至第八品便分成基道果来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