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11.赞叹佛说 • 70105011】
第五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十一讲 赞叹佛之所说
【正文】尔时,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、希有,乃至微妙最微妙、甚深最甚深、难通达最难通达。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假名安立以为色蕴,或自性相或差别相;假名安立为色蕴生、为色蕴灭,及为色蕴永断、遍知,或自性相或差别相,是名遍计所执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。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,是名依他起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,即此自性无自性性,法无我真如、清净所缘,是名圆成实相。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这段经文是胜义生菩萨赞叹佛之所说,然后依自己的理解重说三无自性性,下文则更说由此引申的法义。
胜义生菩萨说三无自性性,所说的“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”,即是说依他相,于依他上加以遍计。如是即“依名及字”(玄奘译为“假名安立”)施设色蕴等,或说为自性相,或说为分别相,如是即说色蕴生灭。这是说遍计相如何成立,以及成立之后的作用。
经中“及为色蕴永断、遍知,或自性相或差别相”一句,应改译为“永断色蕴自性相或差别相等遍知”。这即是说于遍计自性相中,不能遍知色蕴自性相、差别相。遍知是弥勒瑜伽行的名言,在世亲《三自性判定》中,有一颂说:“了知此真义,如次第顿悟,遍知及遍断,证得三性相”(1)。这即是说悟入遍计自性相为遍知,悟入依他自性相为遍断,悟入圆成自性相为证得。今说永断色蕴相的遍知,即永断对遍计自性相的执持,亦即执持色蕴自性相、色蕴差别相,如是即永不能了知遍计自性相,即永落遍计来成立一切诸法的自性。由是佛即说相无自性性,令行者得以超越遍计。
胜义生菩萨更说依他相,是即“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”,佛依此施设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,是即遍断,断除遍计相的所依。若于此所依上,能断除遍计,那就是圆成相,亦即“自性无自性性,法无我真如、清净所缘”。更依圆成相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,如是即离缘起、离名言句义,证得根本智、自然智。
胜义生菩萨之所说,于上面经文中其实已说,这段经文所显示的,是施设三无自性性的用意,即由三无自性性,才能遍知遍计自性相、遍断相依自性相、证得圆成自性相。于此圆成自性相已是智识双运境界的相,亦可以说是如来藏相,但这名言的施设着重于诠说识境,不是说智境亦有相,只能说智境唯藉识境而成显现,因此仍需超越此名言,说为胜义无自性性,那才是不落智境亦不落于识境的实相。
【正文】如于色蕴,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。如于诸蕴,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;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;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;于六界、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。
【释义】胜义生菩萨复说,如上所言是在色蕴自性相与色蕴差别相中成立三种无自性性,其实于一切蕴处界中都可如是成立,不但蕴处界,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、于四种食一一食中,都可如是成立。这里说的十二有支,即是十二因缘,这里说的四种食即是断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。
【正文】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假名安立,以为苦谛,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,是名遍计所执相。
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。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,是名依他起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
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,即此自性无自性性,法无我真如、清净所缘,是名圆成实相。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胜义生菩萨在这里由苦谛来说三种无自性性相,经文同上,无须更释。
【正文】如于苦谛,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。如于圣谛,如是于诸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。
【释义】于苦谛如是,于余谛亦如是,余谛即是苦谛以外的集、灭、道三谛。不但四谛如是,于圣谛亦如是,此即三十七道支(三十七道品、三十七菩提分),亦即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五觉支等。于此等中皆可建立为三无自性性。
上面所说,亦见于世亲论师的《辨中边论》。读此论,须明上面经中所说义。
【正文】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假名安立,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,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,坚住不忘,倍修增长广大,或自性相或差别相,是名遍计所执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。
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,是名依他起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
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,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,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,即此自性无自性性,法无我真如、清净所缘,是名圆成实相。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此处别说正定及正定能治、所治;正修正定,有未生令生、生已坚住、不忘倍修增长广大的功德,若将此等功德看成是正定的自性,或于正定中建立差别相,是即遍计相,由是胜义生菩萨即说三种无自性性,此如上面经文所言。
【正文】世尊,譬如毘湿缚药,一切散药、仙药方中,皆应安处。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了义言教,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。
【释义】于一切法皆无自性,此处作四种比喻,第一个毘湿缚药喻。“毘湿缚”依藏译即是干姜。所有的药都放点干姜进去,这是印度的药方。此譬喻是说,无论是了义经,还是不了义经,无论世尊如何言说,都有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这样了义的说法在其中,有如于“散药、仙药方中”都有干姜一样。散药喻为不了义说,仙药喻为了义说。虽然言说有不同,言说有次第分别,即等于药有分别,各种不同的药治各种不同的病,但是所有药中皆有干姜于其中,无论佛如何言说,都含有这个了义的密意: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
【正文】世尊,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,或青或黄或赤或白,复能显发彩画事业。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,广说乃至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了义言教,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,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。
【释义】第二个彩画地喻。用彩色在地上画画。一切的彩画,无论是什么颜色,青黄赤白诸颜色,都只是一个画面的表达,这就比喻识境的自显现。于画面的表达中,亦即于识境的自显现中,都有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、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这个密意。
于此密意中,我们在识境中生活,在识境中观修,便需要了知识境中一切法皆无自性,这便是必须从三无自性性来了知。于遍计,要了知相无自性性;于依他,要了知生无自性性;于圆成,要了知胜义无自性性。如是即见无生无灭,本来寂静,这就可以得到一切法自性涅槃的决定与现证。于用彩色画地时,我们是用彩画来表达一切法;于外加名言句义于一切法时,即等于用彩色画地。唯有在我们现证一切法自性涅槃时,才证到胜义谛,亦即证入了义的无自性性。
【正文】世尊,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,投之熟酥,更生胜味。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了义言教,置于一切不了义经,生胜欢喜。
【释义】第三个熟酥喻。在所有的珍馐诸饼果内,加一点熟酥都会有更好的味道。熟酥亦译作醍醐,相当于奶酪。在印度烧菜大概都喜欢放些熟酥,好像意大利人一样,做什么食物都加些奶酪。
于珍馐诸饼果内都要加熟酥,等于药中都要用干姜,等于彩画都要用彩色,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。这些都是比喻,于一切不了义经,都有了义的密意。
【正文】世尊,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,不障一切所作事业。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,无自性性了义言教,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,不障一切声闻、独觉及诸大乘所修事业。说是语已。
【释义】第四个虚空喻。“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,不障一切所作事业。”到处都有虚空,一个瓶内都有虚空,此处的空,不是说空性的空,而是空间的空,有了空间,我们做事才无所妨碍。空的瓶子可以放东西进去、空的天空可以任飞机飞翔,若然不空,即有障碍。这个比喻是说,一切法自性涅槃,即等如一切法有如虚空,所以这个“无自性性了义言教”,不妨碍声闻的观修、不妨碍独觉的观修、不妨碍大乘的观修,是即三乘观修皆可依此密意。如果佛的密意有宗义的建立,那就反而会成妨碍,小乘的宗见妨碍大乘、大乘的宗见妨碍小乘。
佛这样说,是说三乘归于一乘,“无自性性了义言教”即一乘教法,但这教法于三乘并无妨碍,由是三乘可归于一乘。
上面所说四个喻,略有层次上的差别。第一个干姜喻是说用。佛所说的言说,“自性涅槃”等是用,是从事物的功能令我们了解佛所说的密意。第二个彩画地喻是说相。第三个熟酥喻是说性。熟酥有一个性,能够令所有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,此是熟酥的性。等于现在烧什么菜都放点味精,吃起来味道更好,此是味精的性。
上述三个喻分别是性、相、用。第四个虚空喻,说到虚空,是比喻说性、相、用三无分别。
为什么说这四个喻?因为瑜伽行派很重视性相用三无分别,成佛不但要证法报化三身,而且还要证法报化三身无分别,仅仅证到如来法身,或者报身,或者化身,皆不能成佛。由是四个比喻便分别说法、报、化三身及其三无分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