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3.心意识相品第三 • 4.阿陀那识 • 7010304】
第三章 心意识相品第三
第四讲 阿陀那识
【正文】广慧,此识亦名阿陀那识,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。亦名阿赖耶识,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摄受、藏隐、同安危义故。亦名为心,何以故?由此识,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。
【释义】上面说“一切种子心识”,这个识依着有色根。然而依着有色根的识到底是什么识呢?名为阿陀那识。
于佛经中,唯有《解深密经》对阿陀那识论述较多,其他经对阿陀那识说得很少,偶然一提而已。何以故?因为阿陀那识即是生机,即是生命力,若是说得过多,则容易令人将生命力当作是自我。
阿陀那识有何功用?“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”,即谓阿陀那识是我们的生命力,因为是生命力,故说“于身随逐执持”,此亦即如来法身功德。在宁玛派道名言中,则施设之为“现分”与“明分”。
前面有说“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,展转、和合、增长、广大”。这一个广大增长,即是“于身随逐执持”时的增长。是故阿陀那识会增长(当然亦会衰退),增长即是生命力会增强。所以一个小孩子生出来,他可以变成壮年,一路发育,一路成长。从婴孩到长大成人,以至衰老这个过程,阿陀那识一直相随于中。在这个生命过程中,无有一刻能够离开阿陀那识,一旦离开阿陀那识,便即是死亡。
阿陀那识亦名为阿赖耶识,何以故?“由此识于身摄受、藏隐、同安危义故”。这一句若是按唐玄奘的翻译很难理解。若依藏译解读,则为:此识与身同住(摄受),藏于身内(藏隐),与身同安危。
这个识住在我们这个身,与我们的安危相同。因为我们一切生态活动,都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的现行,我们病,是种子现行为病;我们健康,是种子现行为健康。所以这里其实亦与生命力有关,与生机有关,不过当说明为阿赖耶识时,便强调他执藏种子的作用。
由于说有执藏种子的作用,所以瑜伽行学派,便将他建立为业力的载体,这样建立时,便不能说他完全与阿陀那识相等。阿陀那与我们生死与共,若是藏识则不然。藏识于人死之后还在,业力就藏在藏识中,是故轮回是藏识中的业力聚转轮回。所以要藏识灭才得涅槃。倘若藏识与我们生死与共,我们死,藏识跟着灭,因为藏识灭就是涅槃,那么任何人死都是涅槃,显然不合理。
“亦名为心”,阿陀那识亦名为心。何以故?因为有这个识,“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”。若是知道生命力这个意义,则知道滋长的意思了,否则很难说滋长。因为若是没有生命力,则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滋长,这样解释方能说得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