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4.一切法相相品第四 • 4.三自性相 • 7010404】
第四章 一切法相品第四
第四讲 三自性相
【正文】善男子,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,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;如眩翳人眩翳众相,或发毛、轮、蜂、蝇、苣藤,或复青、黄、赤、白等相差别现前,依他起相当知亦尔;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,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,圆成实相当知亦尔。
【释义】此段经文用眼目喻说三自性相。设若一个人的眼睛有病,病眼人所见为模模糊糊的相,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具模糊不清的过患,此等同遍计相。凡夫以遍计相认识一切法,故说“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”;病眼人所见毛发、颜色等相差别现前,分别不清,犹如散光眼所见,似有一光轮,此差别现前的一切相,如同依他的一切缘生法,故说“依他起相当知亦尔”。净眼人,是即眼睛没病的人,所见一切相则等同圆成相。
“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”一句,依藏译为“本性所行境及无乱所行境”。无眼病之人,看见的是净眼本性所行境及无乱所行境,是即圆成相,因为净眼本性亦是圆成,一切净眼,都须适应其相碍才能任运圆成,因此净眼本性其实亦是圆成性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譬如清净颇胝迦宝,若与青染色合,则似帝青、大青末尼宝像。由邪执取帝青、大青末尼宝故,惑乱有情。若与赤染色合,则似琥珀末尼宝像。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,惑乱有情。若与绿染色合,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。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,惑乱有情。若与黄染色合,则似金像。由邪执取真金像故,惑乱有情。
【释义】颇胝迦宝(sphaika)即琉璃宝,亦即净水晶,经文以琉璃宝喻说三自性相。帝青(indranīla)是帝释天的青色琉璃宝,心想见到什么,帝青宝上便显现什么,因此,名为帝青宝。在唐诗与宋词中常以帝青宝作喻,特别是说到牵牛花。在唐代,牵牛花有一个很名贵的品种,即名为帝青宝,唐代很多诗词都说到这种牵牛花。
经文说,譬如一块清净的水晶,若以青色染之,则看起来像帝青、大青的颜色。接着,我们又根据它所像的颜色,认为是帝青末尼宝及大青末尼宝,在这里便有两重设喻。水晶成为青色,此即喻为依他;将它误作帝青末尼宝、大青末尼宝,那便是遍计,是依他自性相上的遍计所执相。其他种种颜色的设喻,与此相同。
这是一个基本的喻,由这个喻就知道,依他所成的相,我们恒时加以分别,于是成为遍计相。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,否则我们便以为自己所见的已经是依他相,那就不认识依他上的遍计。认识这点,对理解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。
【正文】如是德本,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,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,当知亦尔。
【释义】“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”,此句说出一重要义理。与水晶上的染色相应,本来是与依他自性相相应,可是,我们有言说、习气,于是我们便不仅与染色相应,还因所染的颜色,将水晶看成是别的事物。在这里就有两重惑乱:我们把净水晶色看成是翡翠色,那是一重惑乱。再将净水晶末尼宝看成是翡翠末尼宝,那又是另外一重的惑乱。这重惑乱,说它是“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”。
再说明白一点,识境中一切法相皆可说为依他。亦即一切法的相等于一块被染色的净水晶,将染上去的颜色视为真实,那是依他。一切外境行相,都等于是曾染色的水晶,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它经过染色,所以才会依它的颜色来作分别,一分别,就将水晶看成是帝青末尼宝等,是即遍计自性相,亦即我们观察一切法所成立的自性相。要明白这点,我们才可以说应该如何观修。
何谓遍计?遍计即是分别。由分别而产生名言,譬如琥珀、翡翠、金。此即落于名言中作分别,由是便分别成不同的事物。依此名言,在识境中有真实的作用,但一切法相,则并不是依此遍计而成立,其实是由依他而成立,如外境依心识而成变现,心识依外境而起功能,这便可以说为依他自性相。
何谓圆成?不管其所染之颜色,所见唯是水晶,此谓圆成。又如瑜伽行派常用的木头幻变例。幻师将木头变现为马,看见是马的相,此谓依他;将之当作是真马,此谓遍计;知道变出来的马仍是木头,此谓圆成。三自性相之分别即在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