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0.知法知义 • 70106010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讲 知法知义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诸菩萨众,知法知义。云何知法?云何知义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:一者知名,二者知句,三者知文,四者知别,五者知总。
云何为名?谓于一切染净法中,所立自性想假施设。
云何为句?谓即于彼名聚集中,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。
云何为文?谓即彼二所依止字。
云何于彼各别了知?谓由各别所缘作意。
云何于彼总合了知?谓由总合所缘作意。如是一切总略为一,名为知法。如是名为菩萨知法。
【释义】修止观须知法知义始能修。如何方能知法知义?佛在此作详细解答。
此处先说知法。由五种相了知于法,即知名、知句、知文、知别、知总。
何谓名?“谓于一切染净法中,所立自性想假施设”。亦即于一切法中,无论是染法还是净法,皆安立一个自性而施设这个法,谓之名。我们世间的一切法,皆如是施设出来。对一个事物,施设一个概念给它,然后安立一个名相,譬如说杯、笔、灯。这样施设很有用,彼此容易沟通。一将名相说出来,整个概念清清楚楚。无论是净法还是染法,都须要给一个名相,是故经中有诸多名相,每一个名相说出来,则了知其义。当说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立刻知道色代表物质,受表示领纳等。
何谓句?“谓即于彼名聚集中,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”。亦即等于给名一个定义,随着这个定义而建立一个法。譬如一事物名“灯”,施设“灯”的定义是能够照明,此定义即是句,句亦等于是概念。
何谓文?“谓即彼二所依止字”。将名与句所依止的字写出来即是文。譬如说灯,将灯之名与灯之定义写出来,二者即是文。行者不仅要通达清净法中经论的名、句、文,还要通达世间法的名、句、文。五地菩萨专学世间的名、句、文,外道的名、句、文,不同文化背景的名、句、文,皆要通达。
何谓别?“谓由各别所缘作意”。各别了知法,譬如只懂得空,或者只懂得唯识。因为只懂得别,是故将自己所懂的法放在第一位。
何谓总?“谓由总合所缘作意”。总了知法,此即既了知如来藏究竟教法,复能依总法抉择别别法异门,了知其次第,了知其密意,如是即得“总合所缘作意”。
菩萨即由名、句、文、别、总五种相了知于法,此中总相最为重要,是故经言:“如是一切总略为一,名为知法”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:一者知尽所有性;二者知如所有性;三者知能取义;四者知所取义;五者知建立义;六者知受用义;七者知颠倒义;八者知无倒义;九者知杂染义;十者知清净义。
善男子,尽所有性者,谓诸杂染清净法中,所有一切品别边际,是名此中尽所有性。如五数蕴、六数内处、六数外处,如是一切。
如所有性者,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,是名此中如所有性。此复七种:一者流转真如,谓一切行无先后性;二者相真如,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;三者了别真如,谓一切行唯是识性;四者安立真如,谓我所说诸苦圣谛;五者邪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集圣谛;六者清净真如,谓我所说诸灭圣谛;七者正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道圣谛。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、安立真如、邪行真如故,一切有情平等平等。由相真如、了别真如故,一切诸法平等平等。由清净真如故,一切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。由正行真如故,听闻正法,缘总境界胜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。
能取义者,谓内五色处,若心、意、识及诸心法。
所取义者,谓外六处。又能取义,亦所取义。
建立义者,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。谓一村田若百村田、若千村田、若百千村田,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一赡部洲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一四大洲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一小千世界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一中千世界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、此千、若此百千,或此拘胝、此百拘胝、此千拘胝、此百千拘胝,或此无数、此百无数、此千无数、此百千无数,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、百千微尘量等,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。
受用义者,谓我所说诸有情类,为受用故摄受资具。
颠倒义者,谓即于彼能取等义,无常计常,想倒、心倒、见倒。苦计为乐,不净计净,无我计我,想倒、心倒、见倒。
无倒义者,与上相违。能对治彼,应知其相。
杂染义者,谓三界中三种杂染:一者烦恼杂染,二者业杂染,三者生杂染。
清净义者,谓即如是三种杂染,所有离系菩提分法。
善男子,如是十种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【释义】上面说了知于法,现在说了知于义。佛说由十种相了知于义:
一者,知尽所有性。尽所有性者,谓诸杂染清净法中,所有一切品别边际,是名此中尽所有性。如五蕴、六内处、六外处,如是一切。
每一个法,无论它是清净还是杂染,都知道它的边际。所谓知道边际,即是尽其边际而知,如是始为尽所有性。菩萨应该得到尽所有性,然后才能够知义。例如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关于它们的一切都须通达,如其所有而知其义,此中更无增上。
二者,知如所有性。如所有性者,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,是名此中如所有性。此复七种真如:
一、流转真如,谓一切行无先后性。流转真如即是了知轮回相,所看到的真相是流转的相。我们轮回即是流转相。懂得怎么样流转,有如懂得密乘的中有法。佛说《中阴经》,即是说我们的中有身如何流转。若不懂得流转真如,则认为有一个灵魂,这个灵魂怎么样投胎。其实不然。不是灵魂投胎,是业力取异熟身,这业力叫做阿陀那,亦叫做阿赖耶。因为业力包括宿生的业力,所以说流转无先后性。
二、相真如,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。相真如即是人无我与法无我,人我空与法我空。人我是指个体,法我是指一切法。人没有一个真实的个体,一切法亦非真实。
三、了别真如,谓一切行唯识。了别真如即是唯识。识的功能是了别。了别与分别不同,了别是不依名言与句义作辨别;分别则落在名言与句义。凡夫一切行都是识性,由分别起行。于唯了别而无分别时,即是了别真如。
四、安立真如,谓我所说诸苦圣谛。佛为了说法,安立种种法门,例如安立苦集灭道。我们要知道佛为何用言说来安立这种种法门,而不是将言说作为真实。当知道佛的安立义,则能通达。
五、邪行真如,谓佛所说诸集圣谛。佛说苦是安立出来的苦,现在佛说集,集是邪行,所有五蕴都是邪行。因为有五蕴,所以我们才非轮回不可。我们住在五蕴中,将色受想行识分别安立自性,不将之看作是镜影,看作是荧光屏上的影像,却依自性建立之为真实,如是即是邪行,能于此通达,即是邪行真如。
六、清净真如,谓佛所说诸灭圣谛。清净真如是灭,灭是为了灭苦,因此是清净。
七、正行真如,谓佛所说诸道圣谛。正行真如是道,佛所修的道是正行。
上面是知如所有性的七个真如,并由七个真如而有四种平等:一切有情平等平等;一切诸法平等平等;一切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;听闻正法,缘总境界胜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。
三者,知能取义。能取义者,谓内五色处,若心、意、识及诸心法。是即行者须了知内识。
四者,知所取义。所取义者,谓外六处。由能取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取外境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知所取,即须了知外境。
五者,知建立义。建立义者,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,即是建立我们这个世界。所有法界中的世界,都是由那里的众生建立出来的。当时没有说超越时空,可是佛却从最小单位的村田,说到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,我们就晓得佛其实是在说超越时空,在说种种时空的器世间建立。
六者,知受用义。受用义者,谓佛所说诸有情类,为受用故摄受资具。因此资具即是我们的受用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。知受用义,便即是知一切资具。
七者,知颠倒义。颠倒义者,谓即于彼能取等义,无常计常、无苦计苦等,想倒、心倒、见倒。
佛说四法印是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。与四法印相反的是常、乐、我、净。佛说无常,我们把它当作常,所以是颠倒。佛说苦,我们当作乐等等,此是四颠倒。
可是当说如来藏时,由如来藏的功德来说如来藏性,则刚好是常、乐、我、净四德。此为究竟见,由智识双运而见,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,则只是依识境而见,若持之以否定智识双运见,那便亦是颠倒,必须如是了知,才能名为知颠倒义。
八者,知无倒义。无倒义者,与上相违。能对治彼,应知其相。何谓无倒?与颠倒相反即是无倒。
九者,知杂染义。杂染义者,谓三界中三种杂染:一者烦恼杂染;二者业杂染;三者生杂染。凡夫的心有这三种杂染,此三种杂染的果,便是惑、业、苦。凡夫一生出来就有这三种杂染。落在名、句、文就已经是烦恼杂染。而且,我们一定还有种种作业,身口意都有作业,于识境中作业,就必有杂染。若了知杂染意,则能住于杂染的世间,对心识的杂染无舍离而离,此于如来藏系列诸经都有说及。
十者,知清净义。清净义者,谓即如是三种杂染,所有离系菩提分法。是即要离开三种杂染的系缚,唯有以三十七菩提分为行持。
【正文】复次,善男子,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,名为知义。何等五义?一者遍知事,二者遍知义,三者遍知因,四者得遍知果,五者于此觉了。
善男子,此中遍知事者,当知即是一切所知。谓或诸蕴,或诸内处,或诸外处,如是一切遍知义者,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,谓世俗故,或胜义故,或功德故,或过失故,缘故,世故,或生或住或坏相故,或如病等故,或苦集等故,或真如、实际、法界等故,或广略故,或一向记故,或分别记故,或反问记故,或置记故,或隐密故,或显了故。如是等类,当知一切名遍知义。
言遍知因者,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,所谓念住或正断等。
得遍知果者,谓贪恚痴永断毘奈耶,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,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,于彼作证。
于此觉了者,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,广为他说宣扬开示。
善男子,如是五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【释义】上面说菩萨当知的十种义,现在另说五种义,即是遍知事、遍知义、遍知因、遍知果、于此觉了。
何谓遍知事?一切蕴处界的事都要了知。上面已说佛家的“事与理”。“事”是说识境中的一切诸法,亦即佛说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;“理”是说智境中的智。是故遍知事即是遍知识境,亦即遍知蕴处界。
何谓遍知义?对所有境要懂得分别它是世俗还是胜义。例如说空,空是智境还是识境?如是或依胜义世俗、或依功德过失等,如经所言,而了遍知。
何谓遍知因?“言遍知因者,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,所谓念住或正断等”。此谓身念住、受念住,依此,受当以身为因;又谓心念住、法念住,依此,法当以心为因。又如于四正断,已生恶令永断、未生恶令不生,此二当以遍断为因;又未生善令生、已生善令增长,此二当以作证为因。
何谓得遍知果?“得遍知果者,谓贪恚痴永毘奈耶,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,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,于彼作证”。
“贪恚痴永断毘奈耶”即为永守贪瞋痴戒,“贪恚痴一切永断”即为永断除贪瞋痴。此说是两个境界。须守戒的是凡夫,能永断的是沙门。于凡夫外道之外,则为声闻与佛,由共不共、世出世的功德,能舍离或无舍离而得舍离贪恚痴。
何谓于此觉了者?是即能证觉。所谓证觉,即于诸法中得解脱智。
了知上述五种义,则一切义皆了知。
【正文】复次,善男子,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,名为知义。何等四义?一者心执受义,二者领纳义,三者了别义,四者杂染清净义。
善男子,如是四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【释义】上面所说的十种义及五种义是客观的存在,故须认识了知。现在说的四种义是主观的认知,是分层次的了知。此四种义是:心执受义、领纳义、了别义、杂染清净义。
何谓心执受义?此为最初步的主观认知。譬如,听佛说法后,只是印记于心中,住在佛所说的义里面。此为执受,未经过判别及分析。
何谓领纳义?领纳义即是有一个分析的过程,例如说1+1=2,倘若只是记住1+1就是2,这是执所受。领纳深一层次,例如知道这个加号的含义,1+1便是一个再添一个。
何谓了别义?了别不是分别。了别是不落于概念来认识事物,分别是落于概念来认识事物。所以了别是客观的认知,分别是主观的认知。
何谓杂染清净义?杂染即是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,亦即惑、业、苦。离惑、业、苦即是清净。
【正文】复次,善男子,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,名为知义。何等三义?一者文义,二者义义,三者界义。
善男子,言文义者,谓名身等。
义义,当知复有十种:一者真实相,二者遍知相,三者永断相,四者作证相,五者修习相,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,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,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,九者即彼随顺法相,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。
言界义者,谓五种界:一者器世界,二者有情界,三者法界,四者所调伏界,五者调伏方便界。
善男子,如是五义,当知普摄一切诸义。
【释义】还有三种义要了知:文义、义义、界义。
一、何谓文义?言文义者,谓名身等。名即是由字母拼成一个字,身即是字母。
二、何谓义义?义义者当知复有十种:
一者,“真实相”,即是佛法的究竟。譬如说一切法是如来藏智识双运境里面的随缘自显现,此为真实的相。
二者,“遍知相”,即是超越时空而遍知,此为最究竟的遍知,如若不然,则只能遍知我们这个世间。
三者,“永断相”,即是永断我们的贪瞋痴以及杂染、习气等,这些的根源是什么?最究竟的根源是名言与句义。
四者,“作证相”,当行者修法的时候,其境界可以为佛所说的法义作证。例如修十二因缘,真正懂得生与死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。此为作证相。
五者,“修习相”,即是修止观时所起的心理状态。
六者,“即彼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”,“即彼真实相”是说当修一个法,只知道这一个法的真实相,彼以外的东西都不知道。例如修四重缘起,若依照相依缘起而修,是故便只知道相依缘起的真实状态如何,相依以外的缘起相则不知道。“品类差别相”,即是有各种不同的修法,是故有品类不同。知道这一个品类,其他品类则不需要知道。
七者,“所依能依相属相”,这有多种层次的说法,如有情界依于器世间,那么便可以将器世间说为所依,有情界说为能依;又如修坛城与本尊,本尊即是能依,坛城即为所依;再向上建立,可以将如来法身视为所依,因为如来法身即是法界,一切识境即为能依。
八者,“即遍知等障碍法相”,即是了解有什么障碍着我们,如果说是杂染,那么杂染又从何而来。如果说由名言显现而来,那么名言又从何而来。如是可以说,名言由二取来,二取由我与我所来,我与我所则由习气而来,这样,杂染、名言、二取、能所、习气便都是等障碍法相。
九者,“即彼随顺法相”,随顺着一个法义所起的境界。例如观察相碍缘起,即可随顺相碍而观察阳焰相。阳焰因应局限而成不同的相状,远看是水相,近看则不见水,由这样我们便可以知道,何谓相碍缘起相。一切法于相碍中任运,由是而得圆成,这便是随顺法相的观察,由此而知此法相的义理。倘若去观察一个人如何得任运圆成,实在无法观察,那就不成随顺。
十者,“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”。由不遍知生起的过患,由遍知生起的功德,即是此所说相。
三、何谓界义?言界义者,谓五种界:
一者,“器世界”,我们生活的世间即是器世界。
二者,“有情界”,即是有生命的世界。此“有情”只包括有感情的动物,没有感情的动物不在其列,譬如原生虫则不将之看作是有情,然而蚂蚁可以说是有情。
三者,“法界”,即是如来内自证智境界,亦可说为如来法身。法身、智境、法界亦只是名言建立,由此三个名言,来言说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。所以,这三个名言实在无可分别。是故佛家即言,须现证身、智、界三无分别才可以成佛,所以对于法界,我们不能作“界”想,须离开识境中“界”的概念来理解这个法界。佛经常言,法界无量无边,无量,是离开识境的量;无边,是离开识境的边,亦即不能用识境的理则、不能用识境的边见,来思议法界。
四者,“所调伏界”,即是所有受佛调伏的诸有情,说明为界。
五者,“调伏方便界”,有情种类不同,便有不同的善巧方便来作调伏,如是即别别成为调伏方便界。例如我们的人间,便需用刚强语来作调伏,因此,说为空,是即用刚强语对人类的执著作否定,如是即为方便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,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,若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修所成慧了知其义。此何差别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闻所成慧依止于文,但如其说未善意趣,未现在前随顺解脱,未能领受成解脱义;思所成慧亦依于文,不唯如说能善意趣,未现在前转顺解脱,未能领受成解脱义;若诸菩萨修所成慧,亦依于文亦不依文,亦如其说亦不如说,能善意趣,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,影像现前极顺解脱,已能领受成解脱义。
善男子,是名三种知义差别。
【释义】这段经文,是由修止观来说知义的差别。从六个方面说闻、思、修所成慧了知其义的差别。
闻所成慧:
一、“依止于文”;二、“但如其说”;三、“未善意趣”;四、“未现在前”;五、“随顺解脱”;六、“未能领受成解脱义”。
闻所成慧了知其义,只是听到佛所说文字的表义,却未了知佛所表达的密意。所以,其所知的义,便只是言说义。
思所成慧:
一、“亦依于文”;二、“不唯如说”;三、“能善意趣”;四、“未现在前”;五、“转顺解脱”;六、“未能领受成解脱义”。
思所成慧了知其义,不只跟随佛所说的文字来理解,经过思择,还能善知密意。
譬如佛说空,行者不在名言上理解空,而是思维空的密意。上面说:一切法自性即是本性,那便是空的密意。这样就超越了“无自性空”、“缘起故空”的说法。
修所成慧:
一、“亦依于文亦不依于文”;二、“亦如其说亦不如其说”;三、“能善意趣”;四、“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”;五、“极顺解脱”;六、“已能领受成解脱义”。
修所成慧不但了知密意,而且还依密意观修。所以就能成就上面所说的六种功德。由此极信解脱,得领受成解脱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