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1.序品第一 • 4.佛诸功德 • 7010104】
第一章 序品第一
第四讲 佛诸功德
【正文】无量功德众所庄严、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,是薄伽梵最清净觉、不二现行,趣无相法,住于佛性,逮得一切佛平等性,到无障处,不可转法,所行无碍,其所安立不可思议,游于三世平等法性,其身流布一切世界,于一切法智无疑滞,于一切行成就大觉,于诸法智无有疑惑,凡所现身不可分别。
【释义】接下来就是讲佛诸功德。
功德一:“是薄伽梵最清净觉,不二现行,趣无相法”。
“不二”即说现空不二,由此不二才能趣向无相法。
功德二:“住于佛性,逮得一切佛平等性,到无障处。”
“到无障处”。宁玛派讲四重缘起:业因缘起、相依缘起、相对缘起、相碍缘起。四重缘起在佛经找不到这个名词,这叫“道名言”,宁玛派施设的道名言。等于天台宗讲“一心三观”,在佛经也找不到“一心三观”这样的说法。这个名言亦是天台宗的道名言。华严宗讲四个缘起:阿赖耶缘起、如来藏缘起、真如缘起、法界缘起。此于佛经中亦不见如是名言,因为它亦是华严宗的道名言。
佛家每一宗为了解释自宗的教法,遂依佛之密意,并结合自宗的观修来施设道名言。我们施设相碍缘起是很有理由的,于此经中就看到了“逮得一切佛的平等性到无障处”。无障处不是没有障碍,凡识境必有识境的障碍,是即相碍,但一切诸法都能各各适应一些相碍而成为有,既能适应,是即无碍。此如不懂游泳的人,水对他们来说,即是相碍,但如果对水能适应,便成无碍。一切诸法都成无碍而显现,是即“一切佛的平等性到无障处”。
所以即是说:如何能够无障?能适应那些障,则为无障,并不是要将障碍清除,然后才成无障。于三度空间的世间,我们适应三度空间而显现为立体,那么,三度空间便不成为障碍。倘若到了五度空间,能无障,便须显现为五度空间的形态。我们无法知晓五度空间为何形态,但对五度空间的生命体而言,那便是他们的天然状态,那就是无障处。
由此可见宁玛派成立相碍缘起是佛之密意,等于华严宗成立法界缘起。说一切法相融,一法含多法,多法含一法。所以一个芥子含一切法,一切法都含有这一个芥子。这个说法亦是佛之密意,即为佛所说的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。是故一多相即,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,是华严宗最高的建立。就叫事事无碍,事理无碍。二者相融,等于是相碍缘起,能够相融就是能够无碍。在宁玛派就叫任运圆成。
功德三:“不可转法”。
转即是生起,“不可转法”就是无生,无一法实际生起,生起的只是智境上的识境自显现而已。等于我举的例,荧光屏上的画面生起一个影像,假如住在荧光屏的影像世界中,便会将所有影像看成是实物。一旦离开荧光屏,就看见他们只是影像,这就是并无实有的法生起,是即不可转法。
功德四:“所行无碍,其所安立不可思议”。
那就跟刚才所讲一样,刚才讲一切法的平等性无障,这样生起即是无生。如果用我的比喻,则可以这么讲,一切电视机画面上的影像无碍显现出来,但不是荧光屏生起这些影像,只是影像的显现而已。此无碍自显现便即是如来法身功德的“所行无碍”。
由于法界具足如来法身功德,此功德例如生机(称为“现分”),因为有了生机,所以一切法即能任运圆成而成为有,是即“所行无碍”,这是指如来法身的无碍。
功德五:“其所安立不可思议”。
一切世间的安立是不可思议的,为什么?举例来说,一个人的成立,就不知要适应哪一些相碍,现代科学都无法一一举出,而且,所适应的局限一环扣一环,因此人体的组织才会这么精密,在人体组织中拿去任何一种组织,便会将整个组织破坏,这就可以说,人的安立不可思议。人是这样,一切法都是这样。
这句经文,即说宁玛派相碍缘起的意趣、华严宗法界缘起的意趣,亦即是识境自显现的理趣。
功德六:“游于三世平等法性,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”。
不仅现在,于过去、未来(三世),法身都可以藉识境而成显现。在法性中诸法皆以本性为自性,除此别无自性,是故平等。由是说如来法身功德流布一切世界,复因功德与法身不可分离,所以便可以说,如来法身流布一切世界。
功德七:“于一切法智无疑滞,于一切行成就大觉”。
如来法身境界是身、智、界三无分别,上面已经由身来说如来的本性,现在即由智而说。
如来法智,对修行人来说,应无疑滞,因为识境即依智境而成立,是故不应只住于识境,而不知智境,若能悟知智境与识境双运,是即无疑滞,由是一切行都能成就大觉。这即是说,行者若依佛密意,悟入智识双运的如来藏境界,其所行,即能成就大觉(现证大菩提)。
功德八:“凡所现身不可分别”。
智境须藉识境而成显现,因此一切识境都可以说是如来所现身。由是一切识境即无分别(玄奘译“不可分别”,实为“无分别”)。
【正文】一切菩萨正所求智,得佛无二住胜彼岸,不相间杂,如来解脱妙智究竟,证无中边佛地平等,极于法界,尽虚空性穷未来际。与无量大声闻众俱,一切调顺皆是佛子,心善解脱、慧善解脱、戒善清净、趣求法乐;多闻闻持,其闻积集;善思所思,善说所说,善作所作;捷慧、速慧、利慧、出慧、胜决择慧、大慧、广慧,及无等慧,慧宝成就,具足三明,逮得第一现法乐住;大净福田,威仪寂静,无不圆满;大忍柔和,成就无减,已善奉行如来圣教。
【释义】下面三种功德,即依闻法者而说。
功德九:“一切菩萨正所求智”。
诸佛功德即是一切菩萨的正所求智,是即自然智,因为佛内自证智并非新得,只是证入一个法尔的智境,此智境有功德生起。菩萨先须证入佛内自证智境的功德,然后才能证入法尔的佛内自证智。如是便是“正智”,菩萨所求即此“正智”。
功德十:“得佛无二住胜彼岸”。
佛现证自然智,同时起后得智。后得智即是观察识境的智,因此佛之所证,可以说是自然智与后得智双运,亦即根本智境与观察识境的智双运,由此双运而成智境与识境不一不异,是即“无二”,由是而住彼岸,即证菩提与涅槃。菩萨由“正所求智”的观修而得成佛,所以说“得佛无二住胜彼岸”。
功德十一:“不相间杂,如来解脱妙智究竟,证无中边佛地平等,极于法界,尽虚空性,穷未来际”。
此处玄奘译“不相间杂”,依藏译应是“无有差别”。为什么要“无有差别”?因为要证无中边的佛地,无中亦无边的佛地,是即离诸分别而成无有差别,如是才能说为“无二”。依瑜伽行的教法,分别中边只是加行道上的事,世亲论师的《辨中边论》,就是为加行道上行人而造。加行道以上,即离中边,而且是离边复离中,因为既无有边,即无有中可以安立。所以如来的“解脱妙智”,既无中边,又周遍法界(“极于法界”),只能用虚空来比喻,而且还超越三时(“穷未来际”)。此即菩萨成佛时之所证。
功德十二:“与无量大声闻众俱,一切调顺皆是佛子”。
这便是一乘的建立,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于佛功德中,能得调顺,即是佛子,此即为能得如来密意,并依此抉择、观修,由是得决定而成现证,是即能成调顺,悟入一乘。这显示如来的言说不同,但密意则一,是故只有一乘,无有三乘。
对如来功德的密意,须如上所说而理解。
说闻法众“心善解脱、慧善解脱、戒善清净”,是即说由戒、定、慧三门得空、无相、无愿三解脱门。
“具足三明”,三明为菩萨所有,不是声闻所有。三明是:第一,宿命明,宿命智明;第二,生死明,生死智明;第三,漏尽智明。
此三明,宿命明是晓得过去世;生死明是了解过去未来世。我晓得自己过去世做过一些什么事,做过什么人,或者做过什么众生。我晓得未来我会到什么地方去,我未来怎么样。还有漏尽明。漏就是烦恼,烦恼与漏是同义词。烦恼都尽了,用智来尽那个烦恼。所以这个是菩萨的三明。
“具足三明,逮得一现法乐住”,这就是讲现分,大乐。“现法乐住”即是住法乐中,这个乐,即是如来法身功德,由此功德才可以有识境生起,所以便可以说为佛的大悲,但对识境中的生命来说,则可以说为大乐。若依智识双运而修,即因大乐而得法乐,能现证这个境界,是即证入佛乘的如来藏。这是说菩萨由具足三明、现法乐住,由是得成就三解脱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