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5.无自性相品第五 • 6.法无我性 • 7010506】
第一章 无自性相品第五
第六讲 法无我性
【正文】何以故?法无我性所显“胜义无自性性”,于常常时、于恒恒时,诸法法性安住无为。一切杂染不相应故,于常常时、于恒恒时,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。由无为故无生无灭,一切杂染不相应故,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。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,说言“一切诸法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
【释义】现在是从智识双运境来说,因为“胜义无自性性”即是智识双运境。
上面依“相无自性”是从识境来说,现在依“法无我性”来说,是依“于常常时、于恒恒时,诸法法性安住”来说,即是依诸法无为法性来说。无为法性是智。
现在是上升到高一个层次,用荧光屏喻,已经说到荧光屏本身,超越了荧光屏的影像世界,荧光屏的性即是法性,是恒常安住的,有荧光屏则有这个性。倘若将整个法界看作是一个荧光屏,这个法性则恒常存在。它的性我们称作无为法性,因为法界的性是超越缘起的,例如荧光屏的自性,可以说是超越荧光屏影像世界的性。荧光屏影像世界建立的自性一定不同于荧光屏的性,因为已经加上诸多名言与概念。将这些名言概念清除之后,便可以说,荧光屏影像的自性,一定是荧光屏性,即如镜中的影像,它的自性一定是镜性,由这样来理解,便可以决定法无我性,胜义无自性性。依此即可建立“一切诸法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、自性涅槃”。此如影像,其自性即是荧光屏性,如是一切诸法,其自性即是法性,即是如来法身,由是便可以很自然地建立为“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”,依此说为“自性涅槃”。
【正文】复次,胜义生,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,别观“遍计所执自性”为自性故,亦非由彼别观“依他起自性”及“圆成实自性”为自性故,我立三种无自性性。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,我立三种无自性性。
【释义】“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”一句,依藏译要加“别异”二字,即改作“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别异自性”(下句说别观依他圆成亦同,“自性”应改为“别异自性”)。
此处说为何建立三无性。佛言:不是因为有些有情将遍计性视为独立的自性(“别异自性”即是“独立自性”);亦不是因为有些有情将依他性、圆成性视为独立自性。这即是说,并不是因为有情有三种类别,各各分别执持一自性,是故建立三无自性。这即是说,佛不分别三种有情,亦不分别三种自性,这就是不从别相来观察了。不从别相,则依共相,所以说,佛是因为有情在依他自性上、在圆成自性上,增益遍计,是故才说三无自性性。换句话来说,对于相依,有情一定加以遍计;对于圆成,有情亦一定加以遍计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情惯于住在名言与句义中,亦即惯于依佛的言说,如是一落名言,即成遍计。这就是总相了。
由这段经文,我们就可以理解,佛并不以三自性为真实,亦不以圆成自性为究竟,因为有情实在难以超越言说,来理解三自性的密意,譬如依他自性,一见“依他”,我们立即就会落在“外境恒常依心识而成显现”这个概念。由这个概念可以成立唯识,然而,若依究竟,这概念其实只是识境的真实,在智识双运的境界中,心识不真实,亦非不真实,所以不能说安立依他自性即是真实。至于圆成性,在识境中是最高的建立,一切诸法在识境中如实而任运圆成,所以这任运,便是最究竟的缘起,可是,它依然落于缘起,所以只能说是,佛在后得智中见识境的生起是圆成自性相,但在法尔的根本智境中,可以成立圆成相。正唯其局限在于识境,所以对于这两种自性,便不能离开戏论来建立,因此,便必然落于遍计。这样一来,三自性不能说为真实,只是善巧方便的建立,由是才需建立三无性来超越三自性。
瑜伽行古学很理解三无性超越三自性的密意,所以在真谛的译典中,便有明白的显示,现代唯识学人说:遍计执自性有相无自性性;依他起自性有生无自性性;圆成实自性有胜义无自性性。此即不同瑜伽行古学,于佛的密意亦有所失。
【正文】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,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。如如随起言说,如是如是,由言说熏习心故,由言说随觉故,由言说随眠故,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,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,如如执著。
如是如是,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,执著遍计所执自性。由是因缘,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;由此因缘,或为烦恼杂染所染;或为业杂染所染;或为生杂染所染。于生死中,长时驰骋,长时流转,无有休息;或在那落迦、或在傍生、或在饿鬼、或在天上、或在阿素洛、或在人中,受诸苦恼。
【释义】“如如”一般是说真如的“如”,此段所说的“如如”是“如是如是”之意,并非是说真如。
“如如随起言说”,是说遍计、依他、圆成三自性,无论哪种自性,我们都随起言说,都跟着名言成立一个概念。见“依他”之名,则起依他想,见“圆成”之名,则起圆成想,复由想来定义本来客观的依他与圆成,是即“如如随起言说”。
经文下面便举出遍计的例子:“如是如是,由言说熏习心故,由言说随觉故,由言说随眠故”。由言说则影响我们的心,熏习我们的心。熏习是唯识宗的名词,它建立种子,种子便受熏习。无论我们作什么业,身语意的业都熏习种子,熏习是熏习我们的心,因此当我们用言说成立一切法,我们对于依他、圆成,由熏习故,便变成是执著由名言句义而起的遍计。
此段经文是强调什么?是强调言说的熏习。无论遍计、依他,以至圆成的一切法,我们都给他一个“随起言说”,由是熏习我们的心识种子,是故都变成遍计。因此下面所说的观修,便是要你离名言、离概念、离言说。
在此有必要说说宁玛派一个很重要的教法原则,那就是现证本觉。所谓本觉,是离开名言与句义的觉受,亦即证入无分别、无所得的觉受。
何谓本觉?本觉即是根本的觉受、本来就有的觉受。所谓本来,是说清净的、不落名言概念的。我们生活中的觉受都不是本觉,因为都落在名言与概念中。例如我们吃辣的东西,马上分别得出是何种类的辣,诸如胡椒的辣、辣椒的辣、芥末的辣。还分得出是哪处地方的辣椒,分别得非常清楚。这就说明,我们的觉受是对自己之所觉,都落在名言与概念来作分别,是故要离名言与概念才能证到本觉。于观修时,等持境一旦落在名言与概念,这觉受便一定不是本觉。若是传法的人只是说诸本尊对你有什么好处,对你有什么利益,给的只是一堆名言、概念、遍计。结果学手印一百八十个、咒语一百八十个、本尊一百八十个,然而绝对不能成佛,甚至不能积资粮,因为你证到的只是对一堆名言句义的觉受,这样的习所成种性绝对不能令自性住种性显现。
“由言说随觉故,由言说随眠故,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,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”。随觉即是随言说的觉受。这不是本觉,这是轮回。至于随眠,即是无明,更加不是本觉。
本经说到此,于本品无自性相品中,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指示及教导,由此我们懂得离遍计即是离言说,离言说才是得到本觉的窍门。是故这是《解深密经》说观修的密意,我们必须认真理解。
此处续言,倘若不懂得自性涅槃则必轮回;若是在依他与圆成自性上执著遍计自性则必轮回;“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”便是由依他而成轮回,在来生跟随着依他缘起来成立你自己,你又再变成来生的人。我们一落遍计,由此因缘便有杂染,此杂染即是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,亦即惑、业、苦的杂染。轮回界则有这三种杂染。
杂染从何而来?从遍计、从言说而来,从分别、从分别觉受而来,从本觉不显现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