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7.四禅八定 • 7010607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七讲 四禅八定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毘钵舍那凡有几种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略有三种:一者有相毘钵舍那;二者寻求毘钵舍那;三者伺察毘钵舍那。
云何有相毘钵舍那?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。
云何寻求毘钵舍那?谓由慧故遍于彼,彼未善解了,一切法中为善了故,作意思惟毘钵舍那。
云何伺察毘钵舍那?谓由慧故遍于彼,彼已善解了,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,作意思惟毘钵舍那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,修观有多少种胜观?佛答曰略有三种。唐玄奘译作“有相毘钵舍那,寻求毘钵舍那,伺察毘钵舍那”。此为简略的翻译。若依藏文,当译作“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,由寻求所生的毘钵舍那,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”。
何谓“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”?“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”。此处所说的相,亦即寂止的所缘事。行者于修胜观时,对寂止所缘事作观察,是故有分别。这就由寂止的无分别所缘事,变为胜观的有分别所缘事,如是即是“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”。
何谓“由寻求所生的毘钵舍那”?“谓由慧故遍于彼,彼未善解了,一切法中为善了故,作意思惟毘钵舍那”。这即是说,由抉择慧遍观察所缘事,然而未能作出决定(未善解了),为了能做出决定,便须作意观察,由作意观察,是即寻求,所以这时的所缘事,便是由寻求所生的胜观。
何谓“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”?“谓由慧故遍于彼,彼已善解了,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,作意思惟毘钵舍那”。前说寻求所生,是遍观察而未善解了,这里是遍观察已善解了(得决定)。既得决定,便作意于此所缘事中作观察,已成现证。“善证得极解脱”便是现证。
是故三种修观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观察。第一种由有相所生的毘钵舍那,是纯思维的三摩地,于所缘境作抉择见。第二种由寻求所生的毘钵舍那,是持抉择见思维而成决定,所以超越第一种修观,然而这还是粗的超越。第三种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,持抉定见而修,由观修而成现证,是思维了义,因此超越了第二种修观,是细的超越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是奢摩他凡有几种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即由随彼无间心故,当知此中亦有三种。复有八种,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,各有一种奢摩他故。复有四种,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,各有一种奢摩他故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再问,有多少种奢摩他,亦即有多少种寂止。佛答寂止有多种,若依无间心而言,寂止可分为三种:有相、寻求、伺察,此与上说胜观的分类相同。
然而亦可以分为八种:是即四禅八定。下面再说。
更可以分为四种: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各可成为寂止的所缘事。
现在解释四禅八定。
四禅,是将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天,即从初禅天、二禅天、三禅天到四禅天。禅亦谓之静虑,是故四禅亦谓之四静虑。色界超越欲界,是因为无欲,然而尚有色(物质),四禅定,即可生到色界四禅天。
除了四禅的四种定之外,还有四无色定(所以总说为八定)。四无色定又名四空定,因为无色界可分为四空处:识无边处、空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此为四无色天。无色界无欲无物质,只有微妙的精神状态存在。
第一层次是识无边处的境界。无色界没有物质,只有心识,然而其心识无边,不过,这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无色天。
我们的识不是无边,而是有边,只能依着我们见得到的世界的心识来运作,我们的心识无法到达我们看不见的世界。不仅如此,同样在我们这个时空,给一个星球给我们,我们的心识亦无法将它当作所缘境,只能将我们地球上的事物当作所缘境。是故当我们观想一切佛、一切本尊时,依然是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形象而建立,不能以别的星球的形象来建立金刚萨埵。但色无边处便不同了,他的心识可以达到一切边际,所以亦知到我们这个世间的心识。
高一层次的是空无边处的境界。无色天的境界我们很难了解,释迦牟尼亦没有将之表述出来,因其不可思议,无法言说。总之这个世界是无限量的空,当然,亦俱无边的心识。
再高一个层次是无所有处的境界,亦即无所有而有。
最高一个层次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。在这个世间没有物质,可是还有精神。既然还有精神,便有受想行识,这些受想行识即是想,然而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。若说他没有受想行识,他却有;若说他有受想行识,他却没有。有非有,他的有与我们的有不同,他已经脱离了概念。释迦牟尼说兔角即是非有非非有。是故说他想,他是非想;说他非想,他是非非想。佛家所说的想,不是如我们以思维作想。佛家的想,是说概念,所以非想是离概念,非非想是非离概念,这就是他们的心识境界。在小乘的观修中,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。
修止若修到枯禅,则要修四无量心的止作对治,是故第三类的修止非常重要,即是修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。说无量,不仅是对我们眼前所见的众生要慈悲喜舍,而且对超越时空的一切生命都要慈悲喜舍。四无量心是学佛行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。慈无量心是与一切众生乐,悲无量心是拔一切众生苦,喜无量心是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,舍无量心是平等地对待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