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3.十相难除遣 • 70106013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三讲 十相难除遣
【正文】世尊,如是了知法义菩萨,为遣诸相勤修加行,有几种相难可除遣?谁能除遣?
善男子,有十种相空能除遣,何等为十?
一者了知法义故,有种种文字相,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。
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,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,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。
三者了知能取义故,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,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。
四者了知所取义故,有顾恋财相,此由外空能正除遣。
五者了知受用义,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,有内安乐相,外净妙相,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。
六者了知建立义故,有无量相,此由大空能正除遣。
七者了知无色故,有内寂静解脱相,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。
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,有补特伽罗无我相、法无我相、若唯识相及胜义相,此由毕竟空、无性空、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。
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,有无为相无变异相,此由无为空、无变异空能正除遣。
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,有空性相,此由空空能正除遣。
【释义】说不住在名言与句义,事实上很难做得到,虽然依了别真如观察心,有些相还是很难除遣。于是慈氏菩萨问佛,了知法义的菩萨,为遣诸相勤修加行,有几种相难可除遣?用什么能够遣除?佛之所答,即言:有十种相难以除遣,空则能够除遣这十种相。因此,佛施设种种法义不同的空以对治十种相。
一者,“了知法义故”,有种种文字相,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。行者由文字相(言说相)来了知法义,如是即落于言说,亦即落于法,如是即用“一切法空”来正除遣。
二者,“了知安立真如义”,即了知识境的生、灭、住、异相,如是相续随转,虽不将相续随转相视为真实,但依然住于生、灭、住、异相中,此即由“相空”及“无先后空”来正除遣。
何谓“相空”?由一个名言、一个概念则生出一个相,因为相由名言与句义建立,是故说相空。
何谓“无先后空”?无先后空是《解深密经》所特有的名相。无先后空是因为相续。生、住、异、灭是一个相续的过程,从生到住到异(变动)到灭,不断地相续,相续因此有先后。然而,我们不能说先的空,后的不空;或者说后的空,先的不空。不分先后都空,此即无先后空,于是在一相续中,能知生空,便同是可知住、异、灭空。
三者,“了知能取义”。我们的心识是能取,因有能取,是故有我慢、我爱等,由是顾恋身相及我慢相,此由“内空”及“无所得空”能正除遣。若无能取即无所得故。
四者,“了知所取义”,所取为外境,人为了养生,不能不取资财,是故积聚资财,便是所取的外境,此由“外空”作正除遣。
五者,“了知受用义”,人无论男女,都需要享用资具,这享用便是受用,对此很难对受用相作除遣,然而,却可以由“内外空”及“本性空”作正除遣。
受用是内识与外缘相触,是故需用“内外空”来除遣,这除遣即是除遣受用,如是即无受用相可得。
何谓“本性空”?前面已经说过,一切法的自性即是本性,将本性建立为空,一切法则有如镜影,因此镜影中的资具与受用皆无真实,此即除遣。
六者,“了知建立义”。一切法皆由建立、施设而来,是故便有无量相。我们随时都可以建立种种名言与句义,同时便有种种相成立。
说用“大空”来除遣,何谓“大空”?即是,无论有多少名言与句义,皆能认知其不真实,都是影像。在影像世界是真实,离开影像世界则不真实,由是即成“除遣”。
七者,“了知无色”。行者以为无色(物质)便是人无我,由是所修的禅定为内寂静解脱,此即令心识不起,由是而成寂静,但这寂静实由压伏心识而来,所以是有作意、是有为法,此由“有为空”而正除遣。
八者,“了知相真如义”。行者落于别法来作观修,便会落在“人无我相”、“法无我相”、“唯识相”、“胜义相”。这些相其实都落于佛的言说,未知密意。然而,行者却以为依言说之所得,已经了知相真如,亦即落在“相真如”的概念,来观修人无我相等,此即用“毕竟空”、“无性空”、“无性自性空”、“胜义空”作正除遣。
“毕竟空”是究竟空;“无性空”是建立本性空;“无性自性空”是一切法自性即是本性,如是而空;“胜义空”是建立如来法身为空。
九者,“由了知清净真如义”。行者依言说来了知清净真如,于是建立“无为法”、“圆成自性相”为真实,或建立“如来法身”为真实,如是即有种种相,且自以为是清净相,若将这些相说之为空,反而会被谴责是断灭空,此用“无为空”、“无变异空”作正除遣。
“无为空”,是说一切无为法空,因为无为法亦有如镜影。
“无变异空”,是说智境上虽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然而智境却无变异,此无变异可说为智境的空性,是故无为法等,即可由智境无变异而说为空。
十者,“空性相”。行者落于唯空见,于一切法唯见空相,是即落于佛的言说,不知空的密意,亦即不知一切法自性即是本性,是故由空成立空性相,此用“空空”作正除遣。
空空即是说空亦是空。所以将如来法身建立为空,将佛内自证智境界建立为空,只是言说,此空亦非真实。
上面所述的十八个空是瑜伽行所用(1),中观用二十个空。
以十八个空对治遣除十种相,其实针对的都是名言与句义。当行者落在某一境界而得到某种相,则能以相应的空作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