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0.序言与后记 • 1.总序 • 7010001】
序言与总序
第一讲 总序
一 说密意
本丛书的目的在于表达一些佛家经论的密意。什么是密 意?即是「意在言外」之意。一切经论都要用言说和文字来表达,这些言说和文字只是表达的工具,并不能如实表出佛陀说经、菩萨造论的真实意,读者若仅依言说和文字来理解经论, 所得的便只是一己的理解,必须在言说与文字之外,知其真实,才能通达经论。
《入楞伽经》有偈颂言──
由于其中有分别 名身句身典文身
凡愚于此成计着 犹如大象溺深泥
这即是说若依名身、句身、文身来理解经论,便落于虚 妄分别,由是失去经论的密意、失去佛与菩萨的其实说。所以在《大涅槃经》中,佛说「四依」(依法不依人、依义不依语、依智不依识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),都是依其实而不依虚妄分别,其中的「依义不依语」正说明读经论须依密意而非依言说文字作理解。佛将这一点看得很严重,在经中更有颂言彼随语言作分别 即于法性作增益 以其有所增益故 其人当堕入地狱
这个颂便是告诫学佛的人不应依言说而诽谤密意,所以 在经中便有如下一段经文──
世尊告言:大慧,三世如来应正等觉有两种教 法义,是为言说教法、自证建立教法。
云何为言说教法之方便?
大慧,随顺有情心及信解,为积集种种卖粮而教导经典,
云何为观修者离心所见分别之自诠教法?
此为自证殊胜越境,不堕一异、俱有、俱非;离心意意识;不落理量、不落言诠;
此非堕入有无二边之外道二乘由识观可得尝其法味。
如是我说为自证。
由此可知佛的密意,即是由佛内自证所建立的教法,只不过用言说来表达而已。如来藏即是同样的建立,如来法身不可思议、不可见闻,由是用分别心所能认知的,便只是如来法身上随缘自显现的识境。所以,如来法身等同自证建立教法,显现出来的识境等同言说教法,能吉思知经论的密意,即如认知如来法身,若唯落于言说,那便是用「识观」来作分别,那便是对法性作增益,增益一些识境的名言句义于法性上,那便是对佛密意的办谤、对法性的损害。
这样,我们便知道理解佛家经论密意的重要,若依文解字,便是将识境的虚妄分别,加于无分别的佛内自证智境上,将智境增益名言句义而成分别,所以佛才会将依言说作分别看得这么严重。
二 智识双运
由上所说,我们读经论的态度便是不落名言而知其密意,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落名言,而不是屏除名言,因为若将所有名言都去除,那便等于不读经论。根据言说而不落言说,由是悟入经论的密意,那便是如来藏的智识双运,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传的不二法门。
我们简单一点来说智识双运。
佛内自证智境界,名为如来法身。这里虽说为「身」,其实只是一个境界,并非有如识境将身看成是个体。这个境界,是佛内自发的智境,所以用识境的概念根本无法认知,因此才不可见、不可闻,在《金刚经》中有偈颂说──
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
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
色与音声都是识境中的显现,若以此求见如来的法身、 求见如来的佛内智境,那便是将如来的智境增益名言,是故称 为邪道。
如来法身不可见,因为遍离识境。所以说如来法身唯借 依于法身的识境而成显现,这即是依于智识双运而成显现。经 论的密意有如如来法身,不成显现,唯借依于密意的言说而成 显现,这亦是依于智识双运而成显现。如果唯落于言说,那便有如「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」。当然不能见到智境、不能见到经论的密意。不遣除言说而见密意,那便是由智识双运而见,这在《金刚经》中亦有一颂言(义净译)一一
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
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
是即不离法性以见如来法身(导师法身),若唯落识境(言说),即使不能了知法性,所谓不离法性而见,使即是由智识双运的境界而见,这亦即是不二法门的密意,杂染的法与清净的法性不二,是即于智识双运的境界中法与法性不二。
然而,智识双运的境界,亦即是如来藏的境界,我常将此境界比喻为萤光屏及屏上的影像,萤光屏比喻为如来法身, 即是智境;法身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可比喻为萤光屏上的影像,即是识境。我们看萤光屏上的影像时,若知有萤光屏的存在,那便知道识境不离智境而成显现(影像不离萤光屏而成显现),因此无须离开影像来见萤光屏(无须离开言说来见响意),只须知道萤光屏唯借影像而成显现(密意唯借言说而成显现),那便可以认识萤光屏(认识经论的密意)。这便即是「应观佛法性,即导师法身」也即是「四依」中的「依义不依语」、「依智不依识」、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」。
简单一点来说,这使即是「言说与密意双运」因此若不识如来藏,不知智识双运,那便不知经论的密意。
三 略说如来藏
欲知佛的密意须识如来藏,佛的密意其实亦说为如来 藏。文那内学院的学者吕征先生,在〈入楞伽经讲记〉中说──
此经待问而说,开演自证心地法门,即就众生与 佛共同心地为言也。
自证者,谓此心地乃佛亲切契合而后说,非臆测 推想之言。所以说此法门者,乃佛立教之本源, 众生入道之依处。
由此可见他实知《入楞伽经》的密意。其后更说──
四门所入,归于一趣,即如来藏。佛学而与佛无关,何贵此学,故四门所趣必至于如来藏,此义极为重要。
所谓「四门」即《入楞伽经》所说的「八识」、「五法」、「三自性」及「二无我J 吕激认为这四门必须归趣入如来藏,否则即非佛学,因此他说:
如来藏义,非楞伽独倡,自佛说法以来,无处不说,无经不载,但以异门立说,所谓空、无生、 无二、以及无自性相,如是等名,与如来藏义原无差别。
佛说法无处不说如来藏、无经不载如来藏,那便是一切经的密意、依内自证智而说的密意;由种种法异门来说,如说空、无生等,那便是言说教法,由是所说四门实以如来藏为密 意,四门只是言说。
吕征如是说四门:
前之四法门亦皆说如来藏,何以言之?
八识归于无生,五法接至无二,三性归于无性,二空归于 空性,是皆以其门就如来藏也。
这样,四门实在已经包括一切经论,由是可知无论经论 由那一门来立说,都不脱离如来藏的范限。现在且一说如来藏 的大意。
认识如来藏,可以分成次第:
一、将阿赖耶识定义为杂染的心性,将如来藏定义为清净的心性,这样来理解便十分简单,可以说心受杂染即成阿赖耶识,心识清净即成如来藏心。
二、深一层次来认识,便可以说心性本来光明清 净,由于受客尘所染,由是成为虚妄分别 心,这本净而受染的心性,便即是如来藏藏 识。本来清净光明的心性,可以称为如来藏 智境,亦可以称为佛性。
三、如来藏智境实在是一切诸佛内自证智境界, 施设名言为如来法身。如来法身不可见,唯 借识境而成显现。这样,借识境而成显现的 佛内自证智境便名为如来藏。
关于第三个次第的认识,可以详说:
如来法身唯借识境而成显现,这个说法,还有密意。一 切情器世间,实在不能脱离智境而显现,因为他们都要依赖如 来法身的功能,这功能说为如来法身功德。所以正确地说,应该说为:如来法身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当这样说时,便已经有两重密意:一、如来法身有如来法身功德;二、识境虽有如来法身功德令其得以显现,可是还要「随缘」,亦即是随着因缘而成显现,此显现既为识境,所依处则为如来法身智境,两种境界双运,便可以称为「智识双运界」。
什么是「双运」?这可以比喻为手,手有手背与手掌, 二者不相同,可是却不能异离,在名言上,即说二者为「不一不异」,他们的状态便称为双运。
如来法身智境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智境与识境二者不相同,可是亦不能异离,没有一个识境可以离如来法身功德而成立,所以,便不能离去如来法身而成立,因此便说为二者双运,这即是智识双运。
如来法身到底有什么功能令识境成立呢?第一,是具足周遍一切界的生机,若无生机,没有识境可以生起,这便称为「现分」;第二,是令一切显现能有差别,两个人,绝不相同,两株树,亦可以令人分别出来,识境具有如是差别,便是如来法身的功能,称为「明分」,所谓「明」,即是能令人了别,了了分明。
智境有这样的功能,识境亦有它自己的功能,那便是「随缘」。 「随缘」的意思是依随着缘起而成显现。这里所说的缘起,不是一般所说的「因缘和合」,今人说「因缘和合」只是说一间房屋由砖瓦木石砌成;一只茶杯由泥土瓷釉经工人烧制而成,如是等等。这里说的是什深缘起,名为「相碍缘起」,相碍便是条件与局限,一切事物成立,都要适应相碍,例如我们这个世间,呼吸的空气,自然界的风雷雨电,如是等等都要适应。尤其是对时空的适应,我们是三度空间的生命,所以我们必须成为立体,然后才能够在这世间显现。这重缘起,说为什深秘密,轻易不肯宣说,因为在古时候一般人很 难了解,不过对现代人来说,这缘起便不应该是什么秘密了。
这样来认识如来藏,便同时认识了智识双运界,二者可 以说为同义。于说智识双运时,其实已经表达了文殊师利法门 的「不二」。
四 结语
上来已经简略说明密意、智识双运与如来藏,同时亦据吕征先生的观点,说明「无经不载如来藏」,因此凡不是正面说如来藏的经论,都有如来藏为密意,也即是说,经论可以用法异门为言说来表达,但所表达的密意唯是如来藏(亦可以说为唯是不二法门),因此我们在读佛典时,便应该透过法异门言说,来理解如来藏这个密意。
例如说空性,怎样才是空性的究竟呢?如果认识如来藏,就可以这样理解:一切识境实在以如来法身为基,借此基上的功能而随缘自显现,显现为「有」 ,是即说为「缘起」,缘起的意思是依缘生起,所以成为有而不是成为空。那么,为什么又说「性空」呢?那是依如来法身基而说为空,因为释迦将如来法身说为空性,比喻为虚空,还特别声明,如来法身只能用虚空作为比喻,其余比喻都是邪说,这样一来,如来法身基(名为「本始基」)便是空性基,因此在其上显现的一切识境,便只能是空性。此如以水为基的月影,只能是永性:以镜 为基的镜影,只能是镜性。能这样理解性空,即是依如来藏密意而成究竟。
以此为例,即知凡说法异门实都归趣如来藏,若不依如 来藏来理解,便失去密意。因此,本丛书即依如来藏来解释一 些经论,令读者知经论的密意。这样来解释经论,可以说是一 个尝试,因为这等于是用离言来解释言说,实在并不容易。这 尝试未必成功,希望读者能给予宝贵意见,以便改进。
谈锡永
2011年5月19 日七十七岁生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