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1.序品第一 • 5.问法者及其名号 • 7010105】
第一章 序品第一
第五讲 问法者及其名号
【正文】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,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,皆住大乘,游大乘法,于诸众生其心平等,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,摧伏一切众魔怨敌,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,广大法味喜乐所持,超五怖畏,一向趣入不退转地,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。其名曰,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、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、法涌菩萨摩诃萨、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、广慧菩萨摩诃萨、德本菩萨摩诃萨、胜义生菩萨摩诃萨、观自在菩萨摩诃萨、慈氏菩萨摩诃萨、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。
【释义】此说种种佛土来的菩萨众,他们都是菩萨摩诃萨。
菩萨众由种种佛土来,即非释迦化土的菩萨。佛经中说及他佛化土的菩萨时,必为说不二法门、如来藏的经典。
说他们“皆住大乘,游大乘法”,这大乘是指无上大乘。一般所说的大乘,是二转法轮的法,是讲空。三转法轮才叫无上大乘,就是讲如来藏,是即“狮子吼”。
“于诸众生其心平等,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”。
不同的世界就有不同的分别,我们这个世界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分别。如果是不同时空的世界,就有不同时空世界的分别。这些分别是我们不理解的,不可思议的。这里就强调要不分别种种分别,对种种分别不起分别,要强调种种。本经说至此处,都一直强调周遍、强调种种,所以此处是以平等性为主旨,复由平等而说周遍及种种。
于本经序分,已说多种密意,于下面经文,便须留意大乐、周遍、平等性等密意。
“摧伏一切众魔怨敌,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”。
有作意即有分别,没有分别则不会有作意。假如你住在如来藏的境界,你就无有作意来行、来修,就无须像声闻众等等作苦集灭道四谛、十六行相等等分别。
“广大法味喜乐所持”,这是说法乐,即住于法乐之中。
“超五怖畏”,这五怖畏是:
第一,不活畏。不活不是生死的活,是指不能生活,无以为生就叫不活。
第二,恶名畏。怕人家给自己一个恶名。凡是佛、凡是大菩萨一定有种种恶名加在他身上,释迦牟尼都曾经给人诽谤。因为根据佛的授记,凡是佛在我们这个化土里面,就有这个化土的魔给他为难,因此没有背上恶名的就不能成大菩萨,所有大菩萨都有恶名,龙树菩萨都有恶名,文殊师利菩萨有恶名。怕人家说我恶名,那便是有分别,落善恶边,那就不是菩萨行。
第三,恶趣畏。怕落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,这是有所疑惧,而成大悲心不足。若无疑惧,便可以到三恶趣救渡众生。
第四,死畏。即是畏惧死亡。
第五,大众威德畏。怕人家说自己没有威德,不像一个大修行人。
大菩萨没有五畏。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,很少表现他有威德,很少表现他怕恶名。因此都是没有五怖畏。五种畏惧都没有,才是大菩萨。
“一向趣入不退转地,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”。
不退转地即是八地以上。能证入如来藏的是八地菩萨,不退转地菩萨。
这些菩萨摩诃萨的名号叫什么呢?
“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”,点出本经主题的名字出来,解甚深义的密意。
“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”,问得合理的问题。这本经是讲了义的经,因此不应用不了义的问题来问。如果现在还问不如理的,用不了义的问题来诤论,就不是如理请问。
“法涌菩萨摩诃萨”,“涌”是流露的意思,翻译成“涌”字。一个菩萨如果他有证量,他讲经的时候,是住在止观的境界来讲。现在讲如来藏的经,你住的境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,修如来藏的止观、决定如来藏为智识双运境,于此境界中说法,即成法涌,一切言说都是法的流露,此即法涌。
“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”,清净慧是识境的慧,不过是清净的。因此这位菩萨,便即是得离世间的名言与句义,通达识境的真实。
“广慧菩萨摩诃萨”,周遍一切慧,不止是通达我们这个世间的智慧,还能通达无边世间。
“德本菩萨摩诃萨”,此所谓“德”,即如来法身功德,由如来法身功德才有一切种种世间显现,用现代的语言来说,便是一切时空的种种世间显现,是即一切识境以德为本,德本菩萨即对此通达。
“胜义生菩萨摩诃萨”,能了知识境如何而生,如何依如来法身而生,是即知“胜义生”。这并不是以如来法身为生因,一切诸法只是随缘自显现而生,是即“胜义生”。由知胜义生,即能得无生法忍。
这些菩萨的名号,即与本经的密意有关。
然后是我们熟悉的三大菩萨:观自在菩萨、“慈氏菩萨”即弥乐菩萨、“曼殊室利菩萨”即文殊师利菩萨。他们在本经中,是主要的问法者。每位菩萨之所问,都根据菩萨自己的观修而问,在接下来的经文中,即见到他们的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