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9.三种等持 • 7010609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九讲 三种等持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此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当知从何名为通达?从何名得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,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。善男子,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,虽未可叹,不应懈废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问佛,如何才叫做通达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?佛答曰:初地菩萨可以说是通达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开始证到真如,谓之触证真如,然而这还不能说是现证真如。现证与触证有不同,触证是沾点边,开始证到真如,好比在一暗室中见到一线阳光。
三地发光地的菩萨是得到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不是通达止观,而是得到止观。
初业菩萨即是地前初发心菩萨,是作意修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虽然未曾通达,亦不应懈废。这是佛对学人的鼓励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是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?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?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于如所取寻伺法相,若有粗显领受,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。
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,而有微细彼光明念,领受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。
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。
复次,善男子,若有寻求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。若有伺察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。若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。
【释义】此段经文说修止观的具体方法及其定义。首先佛说三种三摩地,即是三种定。三摩地是音译,意译为等持,亦叫做平等住。
修止与观,各有三种三摩地:一、有寻有伺三摩地;二、无寻唯伺三摩地;三、无寻无伺三摩地。
有寻有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?
“于如所取寻伺法相,若有粗显领受,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”。无论是修止还是修观,行者根据所缘境而取境。“寻伺法相”即是对所缘事的相作寻伺。对此法相有一个感觉,即谓之领受。此如吃糖时领受糖味。然而此时还未到觉的境界,还未到法的层次,而且这个领受还是粗的显现,譬如观修三摩地,观修后,觉得全身温暖及松弛,这样便是粗领受,感觉不能说为微妙,微妙的感觉则无可说。
无寻唯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?
“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,而有微细彼光明念,领受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”。无寻唯伺三摩地无粗显领受,却有微细彼光明念,亦即有心的光明生起。“光明念”即是念光明,领受这个光明。
领受光明,即是开始见到心的光明,此为瑜伽行止观的特色。瑜伽行止观非常重视心光,当行者通达一法义之时,心生光明,谓之义光明。此光明不是入定修出来,而是行者对一个法义彻底了解时,心住在这个法义的境界中寻思、思维,此时心自然有光明生起,是故叫做义光明。倘若修止观,所领受的是念光明。为什么说是念?因为行者念念都住在所修的境界里面,全部心意都放在所缘事中,因此而生起一个心的行相,此心行相即是光明相,名为念光明,因每一念都住在此光明境界中。
无寻无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?
“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、毘钵舍那”。行者于止观境界中,不作意思维所缘境,譬如不作意思维金刚萨埵、种子字光明等。当观察止观时,因为是无作意领受,是故可说为生起一个觉受,而非领纳觉受。
佛说完三种三摩地的观修,再说其定义。
何谓有寻有伺三摩地?即是寻求止的境界、寻求观的境界。
何谓无寻唯伺三摩地?即是伺察止观的境界。
伺察与寻求分别何在?譬如修坛城本尊,倘若是有寻求,则完全依照仪轨生起本尊的庄严及手印、生起日月轮、莲花座的形状、色彩。上面说过的依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即是如此。倘若是有伺察,则观想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金刚萨埵,与我们平常人一样,然而却不失金刚萨埵的自性。因此,有寻求是粗相,寻求只得到一个无动态的相;伺察则微细,得到的是一个有动态的相。当观想金刚萨埵上供诸佛、下施有情,或是加持六道众生,或是作息增怀诛四种事业,金刚萨埵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行相。这才是无寻唯伺三摩地。
何谓无寻无伺三摩地?亦即缘总法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上面已说缘别法与缘总法的奢摩他、毘钵舍那。若缘别法而修止观,只是依着一系列经典的见地而修。若缘总法而修止观,则总摄诸佛密意而修。譬如修如来藏,当然是依照如来藏系列的经典,但亦总摄一切法异门的密意,于通达究竟法义之后而修止观。此时无须寻求,亦无须伺察,所修的不是一个本尊的形象,连动态都不是,而是修本尊的光明。现在行者是凭总法而了知法义,当这个法义都通达了,然后建立本尊,修本尊光明。修本尊光明的基础是修上师光明。
上面所说的三种三摩地,显示行者对所缘境的见地逐步提高。依见地的次第,依次为寻求、伺察、无寻求亦无伺察。因此,行者对三种三摩地的领受境界亦有不同,第一个是粗的领受;第二个是微细的领受,变作念光明;第三个是无作意、无领受,开始有觉受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云何止相?云何举相?云何舍相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,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,是名止相。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,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,是名举相。若于一向止道,或于一向观道,或于双运转道,二随烦恼所染污时,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,是名舍相。
【释义】三摩地修习的过程,亦是一个心相续的过程,有种种心的行相显现,导致种种过患。于是佛说三种方法:止相、举相、舍相,用以对治行者的心理偏差。
一者止相。心掉举即是观想不能集中,恐掉举即是,有怕自己观想不能集中的心理负担。由是即对诸可厌法有所作意,对无间心有所作意。诸可厌法,例如忽然想到所缘境外的事相,无间心即是怕自己的所缘境不能持续。如是种种心理负担,即是止相。称为止相,是行者想止息的境界相。
二者举相。心沉没是所缘境模糊,恐沉没即是怕所缘境模糊。由是即对可欣法作意,及心相作意。所缘境即是可欣法,作意令其显明,由是又于心相作意。如是名为举相。称为举相,是行者想显现(举)的境界相。
三者舍相。当修止、修观、修止观双运时,行者有烦恼与随烦恼生起,是故受污染。于是行者便以舍作对治。如何舍?行者以“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”去舍。所谓“无功用作意”,即是不作意舍离,于无舍离而舍离;所谓“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”,即是对烦恼与随烦恼生起时的心境作适应,这适应亦可说是调节,如是即能不作意于舍离而成舍离,所以称为舍相。
上面所说三种对治止观过患的方法,止相的方法是令不应显现的所缘境不生起,是从相作止;举相的方法是令应当显现的所缘境生起,是归到法义作举;舍相的方法是随着所缘境作适应,令烦恼与随烦恼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