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2.胜义谛相品第二 • 3.一切法无二之二 • 7010203】
第二章 胜义谛相品第二
第三讲 一切法无二之二<离四边>
【正文】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:最胜子,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;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?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善男子,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。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;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。不成实故,非是有为。善男子,言无为者,亦堕言辞。设离有为,无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
【释义】此段有三处须重新翻译:
(1)“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”。
“假施设句”是唐玄奘的翻译,依藏译是“乃是如来以名言说法”,“有为”只是名言,并非真实,为了说法,所以才施设这个名言来显示。
(2)“遍计所集言辞所说”。
依藏译是“由分别所起的世间语言”。所谓名言,是佛依照世间分别而施设的名相,“有为”就是这样的一个名相。
(3)“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”。
依藏译应为“究竟不成种种世间语言所说”。
“究竟不成”即是究竟不成为有、不成为真实。此即谓,佛由世间名言而作言说,但却不能依世间言说而成立真实。
整段经文的意思是:
何谓有为?有为是如来假设一个名言,既然是如来假设的名言,它就是由分别而起的世间语言。若是由分别而起的世间语言,即究竟不能依着这些语言来作种种成立。
所以依究竟义而言,有为是不真实的,它只是种种世间言说而已,不成为实有。因为不成为实有,是故有为非有为。
无为亦是一个名言的施设。既然有为非有为、无为非无为,那么假设离开有为、无为也不是真实。这就是说要离四边。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是离四边来看有为、看无为。有为、无为是言说,不真实;离开有为、无为,亦不真实。故说有为、无为、亦有为亦无为、非有为非无为,这四边都要离。
【正文】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何等为事?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。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谓之有为。
【释义】虽然是假设名言而说,但并非无事而造一个名言。是因为有事,有密意要表达,才施设这个名言而说。
到底有什么事呢?这句话须留意:“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。”佛就是证正等觉。
智者证正等觉是怎么证的?圣者是以圣智来见。圣智来见,见什么?不光是见智境,而是同时见识境。释迦牟尼成佛,智境当然已经现证,他的心理状态已经是圣智的状态,然而圣智的心理看我们世间是如何而看?所见的相仍然是识境的相,但是对相的见则不同,不落名言而见,所以圣见非我们凡夫之见。譬如,圣者看见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,但却不落在山的名言、水的名言,不落在名言句义来认识这个事物,且将之当成实有。
可以这样比喻,佛之所见,是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的画面,是故皆为影像。这是圣智所见。若凡夫之所见,则有如一个住在荧光屏画面中的人,不离荧光屏来看这些画面,所以便将一切影像看成是真实。因为觉得真实,所以便用名言来分别,由是影像世间便成为心识显现的世间。佛如是觉,便是证平等的觉,现证离言法性,一切识境都住在离言法性之中,如《宝性论》所说,“此离言法性,便即是如来藏”。
无为亦如是。假如我离开荧光屏,你问:“你的心已经离开荧光屏,你看见的境界如何?”其实我所见的境界,若说为“无为”亦不真实,因为这个无为亦是假施设。佛的智境不能用无为来形容,不能说佛的智境是无为。可是为了让你了解,我就施设一个名言说,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影像,这样的境界,这样的智,这样的见,就叫做无为,这亦是施设名言来说无为而已。因此,非有为非无为。
但是,亦不能离开有为、无为来说。离开有为、无为则不能说:“你们住荧光屏,我离开荧光屏。”亦不能说:“智境无变易,识境无异离。”所以,就只能施设有为、无为两个名言,用来表达真实的境界。
这一段很重要。唯识宗说圆成实是真实的。他们把圆成性(parinipanna-svabhāva)翻译作圆成实性,所以他们就说无为是真实的,这两个真实,跟本经所说完全不同,经说为名言施设,当然不真实。
为什么唯识宗要说无为是真实呢?因为不这么说,识则无处安立。他们一定要分别有为、无为。有为是落在因缘,完全是心识所成,是心识变现。无为是清净的心识。唯识宗无法离开识。现在看所有唯识宗的书,一定说圆成是实性,其实这是唐玄奘添译的。原来梵文只是圆成性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言无为者,亦是本师假施设句;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;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。不成实故,非是无为。善男子,言有为者,亦堕言辞。设离无为、有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何等为事?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等正觉;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谓之无为。
【释义】这一段说无为,只是上来说有为的复文,其义与说有为相同,皆说有为、无为离四边。离四边的法义甚深,是理解胜义谛一个很深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