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2.胜义谛相品第二 • 4.一切法无二之三 • 7010204】
第二章 胜义谛相品第二
第四讲 一切法无二之三<佛的密意>
【正文】尔时,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:最胜子,如何此事,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等正觉,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或谓有为,或谓无为?
【释义】圣者以圣智圣见看到识境,凡夫则落在名言看到识境。圣者离名言,则无所谓有与无,亦无有为法与无为法。能够这样离名言来看识境,就是现证等觉的平等。
可是圣者为了说法,他却不得不施设两个名言:有为、无为,否则他无法宣说法义。故此,圣者是离名言来施设名言。但是凡夫却落在这两个施设的名言中,是故,永远住在识境中。为此,如理请问菩萨复又请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详解,如何由施设言说,能令学人依离言法性而现正等觉。
【正文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善男子,如善幻师或彼弟子,住四衢道,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,现作种种幻化事业: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,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。
【释义】幻师及其弟子于四衢道(即十字路口),堆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,用幻术变出:四兵——象、马、车、步兵;七宝——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等,种种金银财宝,五谷粮食,储存宝物的仓库。
【正文】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,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,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,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。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著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彼于后时,应更观察。
【释义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以幻师变魔术为例,观察四种众生对幻境的认知。
此段这句“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”,依藏译是“幼稚愚痴迷乱慧自性”,不是“恶慧种类”。
乱慧,世间的智称作慧,出世间的智才称作智。我们这个慧是迷乱慧。为什么是迷乱?因为我们落在假施设的名言中认识识境,所以是迷乱。无论你如何聪明,在世间如果不懂得出世间法,皆是乱慧。此类众生觉得幻师所变实在是有象身、马身等,实实在在是变出来一头象、一匹马。那就有如在识境中看见所有东西都说它是真实。除了我们所见之外,其余都不是真实。因此,反而把佛的智境看作是不真实,把圣者的所见所闻看作是不真实。对于他们这种态度,“于后时”,即是在他们见了这些东西,这样认定以后,还应该再观察,他原先的观察是对还是不对。
【正文】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,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;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无实象身,无实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,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身;然有幻状迷惑眼事。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别之想,乃至发起种种财、谷、库藏等想,或彼种类差别之想。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著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彼于后时,不须观察。
【释义】善慧种类不是迷乱慧,亦即等于佛菩萨,等于能够离开荧光屏去看荧光屏的影像,知道眼前所见是依心识的变现而成显现,皆不真实。实在“大象身”等形象,非如我所见,非如我所闻而成真实。我们只是“坚固执著,随起言说”,由是将事物看成是真实。
但是,言说亦并非没有作用,为了表达如是而知,便须“随起言说”。换言之,言说的功能只是为了彼此沟通。当这样来理解言说时,于“后时”便“不须观察”。
结合上文来说,观察两类众生而知,落在名言即是迷乱,不落在名言则是智慧。所以佛的内自证智境,其实即是能够离名言。
再说清楚一点:于识境观察事物是落名言,于智境观察事物是离名言。但是离名言则无法表达,要表达则须施设名言。当一施设名言,则还是名言。若说智境与识境是一,则须知是:智境亦须施设名言,故说为一。若从所证而言,智境所证是离名言,识境所证是落名言,因此,他们亦是异,我们只能说智境与识境是不一不异。识境是有为法,智境是无为法。整段经文是成立有为与无为是不一不异,是即无二。此即佛的密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