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6.分别瑜伽品第六 • 11.智见与除遣 • 70106011】
第六章 分别瑜伽品第六
第十一讲 智见与除遣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。云何为智?云何为见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,今当为汝略说其相。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毘钵舍那,所有妙慧是名为智;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毘钵舍那,所有妙慧是名为见。
【释义】慈氏菩萨于明了何为知法、何为知义之后,进一步问佛何为智、何为见。佛以无量的法门说智与见二种差别。
一者,缘总法修止观,所得的慧谓之智。智是行者所悟,是自己得到的觉。缘总法是通达佛的密意,由密意而成证悟,所以其证量便可以说明为智。
二者,缘别法修止观,所得的慧谓之见。因为只能修别法,便一定落于言说而未解密意,由是所得的便只是一个见地。此如落于“空”这个言说,于观修时便力求现证空性,那便是根据言说来修证,所能证到的亦只是空这个见地。若以证空为究竟,那就落于宗见的边。
说中观应成派为究竟,即是因为他们不立宗见,所以可以应敌而成破,破一切边见。
【正文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,由何作意?何等、云何除遣诸相?
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,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。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,亦不观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。如于其名于句于文,于一切义当知亦尔。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,亦不观彼所依之相,如是除遣。
【释义】上面所说是抉择见,现在问佛观修的问题。
“何等、云何除遣诸相?”当解作“云何除遣诸相?除遣何等相?”此即问两个问题。
全句,弥勒问“由何作意?云何除遣诸相?除遣何等相?”那么一共便是三个问题。依佛所答,那便是说:
一、由真如作意;
二、于其名、文、句、自性无所得,即成除遣;
三、要除遣的是法与义相。
此即如次答弥勒三问。
上面已说修止观须知法、知义,现在要除遣的正是知法所得的法相,知义所得的义相。由此表明真真正正的瑜伽行是不落在任何的法与义中,是故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与义相。如何而成除遣?由无所得而成除遣。对此,经文已说得很明白,对法相与义相,既不执著其名言,亦不依名言而起自性想,亦不由是而生起名言相,如是便无所得。遍除遣已,即不落于相。
【正文】世尊,诸所了知真如义相,此真如相亦可遣不?
善男子,于所了知真如义中,都无有相亦无所得,当何所遣?
善男子,我说了知真如义时,能伏一切法义之相,非此了达余所能伏。
【释义】佛说须除遣法相及义相,然而,菩萨了知真如义相,此真如相是否亦可除遣。
佛答得很明快,于菩萨所了知的真如义中,无相可以建立,因为真如是佛智所见的境界,佛智境界不可思议,亦非识境之所得,是故无所得,既然无相亦无所得,便无所除遣。
佛更说,用真如义可以调伏一切法相、义相,对真如的了达,没有相能作调伏。这是强调真如的境界。对于真如,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:佛于证自然智的同时,起后得智,所谓后得智,即是观察识境的智,由此智所见便是真如相,亦称为实相。既然是由智所见,当然不能用识之所见来作调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