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1.解深密经密意 • 4.一切法相相品第四 • 6.无相离分别 • 7010406】
第四章 一切法相品第四
第六讲 无相离分别
【正文】善男子,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,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,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。
【释义】原来识境中一切法(事物)是依他的,然而我们却加遍计上去。当能够这样如实了知,则懂得何谓无相。相是根据名言而成立的,我们建立翡翠这个名言,当说翡翠时,不必见翡翠,都有翡翠的相;我们给一个名言说黄金,就有黄金的相。当我们施设一个名言,即同时施设了一个概念(句义)。所有相的成立,都由名言、句义而成立,且将之当为真实。当知道这些时,我们便知道何谓无相,便即是去除名言句义来认识现象。
根据名言、句义来成立相,即是由分别而成立相。譬如一支笔,根据名言句义,即使笔不现前,我们亦得到笔的相。不过,猫、狗、乌鸦必定不会看成是笔的相,何以故?因为我们给了一个名言“笔”,因此根据笔的概念就成立了笔的相(同时亦成立了笔的功能),这是由人的主观概念来成立它的相。其他的生物跟我们不同,所以它们成立的相也便不同,小狗可能把笔当作骨头去咬。我们看见是红色、绿色,小狗则看不见这些颜色。因此,我们说这件衣服是红色、那件衣服是绿色,小狗看起来即是黑、白、灰三种色。
概念不同,亦可以说是相碍不同,相碍的条件不同,则有不同的概念。因此,我们知道有相是根据我们的名言句义而来。懂得如是道理,则知道何谓无相。离开名言句义则无相,是故绿色并非真实的绿色,只是根据我们的内相碍,根据我们对局限的适应,我们才把它看成是这样的颜色,而且给一个名言给它,叫做绿色。此外,还分成草绿色、翡翠绿色等,再作种种微细分别,其实都是名言句义。
所以,无相也就是离分别。
【正文】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,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。
【释义】杂染分三:烦恼、业、生三种,惑、业、苦分别为其果。识境中一切法皆为杂染相,因为这些相,我们将之当作是真实,则有惑、有业、有苦,是即成立三种杂染。
识境中一切法,可成立为依他,因此一切杂染法,实在即是依他相。由于如实知道依他(即不落在遍计的层次来看依他法),因此,就如实知道杂染法实在亦是依他法。在观修时,先依相依缘起来成立一切杂染法,亦即成立杂染法为相依有。然后用相对缘起来观察,龙树在这时,是用“相互为因”来否定相依有,因此就成立相依有无自性。这就是如实了知依他相,亦即如实了知一切杂染法相。
瑜伽行派所说之依他,并非仅说心识与外境相依,他们是将心的行相亦视为外境,因此烦恼的行相、业的行相、心的行相,都如同外境,由是成立依他。
一样东西我们觉得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贪,因此而给很多名言句义给它。这是宝石,这是钻石,这是珍珠。根据这些句义认为很值钱,我们由此而惑,以惑为缘则成立这些东西的价值。宝石之所以如此贵,即是根据我们的惑,把它当作是很贵重的东西。是故一切财宝其实都是由人的名言句义造它出来,始能变成为宝。常言道:物以稀为贵。稀有则贵了。倘若现在遍地皆为黄金,黄金一定不值钱。等于我们现在遍地是泥土,泥土一定不值钱。阿弥陀佛的净土以黄金为地,我们听起来这么贵,其实一点都不贵。整个土地是黄金,黄金还有什么金贵。所以说我们是从惑来成立它的。
我们亦从业来成立一切法相,彼此各种因缘业力,譬如,我们觉得水对我们有用,我们去开发水源,由此成立井的相、塘的相,这便是我们的作业。引水来灌溉,这便有业在其中,灌溉即是业。植物需要水,是故要灌溉,这又牵涉到相碍缘起了。植物没有水则不能生存,不能显现,不能成为有,这即是相碍的条件,一环扣一环。因此我们要开发水利,水利对我们人来说极其重要。这即是业。业之功德其实是为了适应相碍。
苦亦然,譬如,有些东西不见了,我们觉得很苦。原来有的,变成没有,则觉得很苦。有些东西原来没有的,忽然有了,我们亦觉得很苦。此有与无即是因缘,有与无是依因缘而显现出来。因此,我们这样了解杂染相法,则知道都是因缘而成,都是缘起。是故从依他来了解。
【正文】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,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。
【释义】见到圆成则见到清净,因为是客观之所见。荧光屏的人看荧光屏的世界是从遍计来看。离开荧光屏来看,还是缘起,可是知道它是适应其局限,适应其条件,然后才成立它的显现与存在。没有加上名言,亦没有加上依他之因素,是故看见影像就是影像,每一个影像都是适应其条件而生起,如是则看见圆成,亦可以说是真如相。
上面三句经文,实为深一层次的观修。现证“无相”,不必现观依他自性相,以缘生为本然故,无可现观,所须观察者仅为加于其上之相与名,于此无所执,即了知无相。
然则于此观修中,如何能知其为杂染相抑或清净相?前已说了知依他自性相之观修,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;前亦已说了知圆成自性相之观修,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。
故此三者非是三种内观,仅是现证无相之观修。既已了知三自性相,则杂染、清净相法实已现观,不必于修证无相更有别观。此亦即宁玛派不共生起次第之观修目的,于依他自性相之所缘境不更寻求名言,唯成咒鬘庄严,如是即如实了知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计自性相。故可由是而现证无相。
【正文】善男子,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,如实了知无相之法,即能断灭杂染相法。若能断灭杂染相法,即能证得清净相法。
【释义】上面是说生起诸法相,此段经文说断灭杂染相法。事物是从依他而生起,若从依他相能够如实了知无相之法,则能断灭杂染相法。
何谓无相之法?在依他上能够了知遍计之相。原来是依他而成的法,能够清除其遍计,则所有杂染皆不成立,因为我们的惑、业、苦都是根据名言句义而来。若能断灭杂染相法,则能证得清净相法。
上面几段经文是一环扣一环作观修。先成立三自性相,然后成立如何无相,再成立如何断灭杂染,如何证清净相。
菩萨须断灭杂染相,始能证清净相。断灭杂染,则须了知无相。因此,了知无相即是菩萨之所为。由观察三自性相,便能够了知无相,正是菩萨所要做的观修。
由是可知观修之关键,即在于“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,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,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”。